刘忠:用舞蹈创作弘扬沂蒙精神、传承齐鲁文化的80后导演

2019-01-18 08:5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刘忠,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青年教师,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主要代表作有舞蹈《沂蒙那座——桥》、《界线》、舞蹈诗《沂蒙》、舞剧《归途》、舞蹈剧场《觅》、跨界融合儿童剧《嘻游记》,多次担任各种大型晚会的执行导演、舞蹈编导。作品荣获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文华单项奖创作二等奖、第七届央视CCTV电视舞蹈大赛优秀作品奖、第七届中国荷花奖现当代舞组优秀作品奖、多次荣获山东省委宣传部泰山文艺奖一等奖等,三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所获奖项多次填补本院在该奖项空白,是我省迄今为止荣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最多的舞蹈编导。 

  沂蒙精神的创新弘扬者 

  作为高校舞蹈编导教师,刘忠始终以教学为天职。2009年刚刚工作两年的他,就指导学生共同创作了第一个现代舞作品《佐佑》。作品甫一问世,就以独特新颖的表达和深刻的立意让山东舞蹈界分外惊喜,作品高票摘得第二届山东泰山文艺奖一等奖。紧接着刘忠又编创了汇集舞台视觉、舞蹈技法和主题深度的舞蹈剧场《觅》,作品引起了业界非常大的反响,频频受邀德国现代舞节、北京国际现代舞周演出,深受观众喜爱。 

  两部现代舞作品的完美首秀,奠定了刘忠现代舞编导的良好开端。正当业界以为他会意气风发地沿着现代舞的路子继续耕耘的时候,鲁西南汉子骨子里不安分的喜欢挑战的血液开始躁动。刘忠是一个爱学习思考爱琢磨的人,在国外演出之余,他观摩了多部国外的舞蹈作品,很受震动。他认为,现代舞纵然是国际化通用的舞蹈语言,但毕竟是西方文化语境下诞生的舶来品。在观摩西方作品的过程中,他不自觉地会将西方文化的语境与我们中国文化的语境进行比较,从中他有效地发现了我们本民族文化的可贵,并融汇贯通地汲取西方之营养去呈现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的价值。于是,刘忠将创作的目光转向了中国舞。可是究竟如何用本民族舞蹈的形式表达我们的民族精神呢?我们当代需要的民族精神是什么?刘忠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直到有一次赴沂蒙山采风,刘忠找到了方向。沂蒙山是山东人耳熟能详的革命圣地,战争时期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讲解员讲述着: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的故事,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的故事,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的故事........这些故事刘忠的父亲从小经常讲给他听,他依然深受触动,禁不住热泪盈眶。是啊,这才是祖先的血脉,这才是民族的基因。我应该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那段历史铭记那群英雄。 

  内心的冲动很快转变为创作欲望,一个全新的艺术之门由此打开:2013年,刘忠以沂蒙六姐妹“火线桥”为原型,编创了舞蹈《沂蒙那座----桥》。为了让演员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刘忠数次带着演员们深入临沂体验生活,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和各种遗留物品以及当时参与者的后代去了解、去贴近那个特殊的年代和鲜活的生命。故事确定下来,可形式呢?如何能用一种大学生们能接受的形式去呈现一个革命历史题材?必须要大胆突破创新,决不能旧瓶装旧酒。这是摆在刘忠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在领导、老师们的帮助下反复推敲,刘忠最终选择了一种“穿越式”创作表现手法,突破六个人的固定空间,加入当代年轻大学生这一新的外来角色。并通过她的角度,去回忆,去追溯,去展现那段峥嵘的岁月。 

  苍天不负有心人,《沂蒙那座——桥》亮相之后,得到了国内舞蹈界的高度认可。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 博士生导师江东评价说:编导的构思可谓奇妙而大胆,虚实相融的时空关系给人以很强的现场感和艺术构思感,特别是在对新娘子等人物在细节上的刻画和处理,体现出人性关怀的艺术力量。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编导、硕士研究生导师赵宇说: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让观众感受到正能量的热度,也体现出沂蒙红色文化强有力的生命体。舞蹈《沂蒙那座——桥》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也完成了创作与表演完美的互通共融。沂蒙那座“桥”,已经不是一座桥,而是一座丰碑,将永远激励着、鼓舞着我们。山东歌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导、硕士生导师胡玉平说:《沂蒙那座---桥》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这是编导奇特的构思,别开生面的妙想!以时空穿越的艺术结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那段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的女人们用门板和身躯架起一座桥。助子弟兵赴战场的故事。舞蹈形象鲜明生动,场面气氛动人心魄、荡气回肠。这个作品以过硬的品质、震撼人心的力量、创新化的表达,一举摘得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文华单项奖创作二等奖、第七届央视CCTV电视舞蹈大赛优秀作品奖、第七届中国荷花奖现当代舞组优秀作品奖,并先后入选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 

  经过《沂蒙那座---桥》的淬炼,刘忠对沂蒙素材的掌握更全更广,愈发对沂蒙精神和红色精神产生了浓郁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从此一发不可收,2014年又推出了舞蹈诗《沂蒙》。与《沂蒙那座——桥》不同,《沂蒙》以宏阔角度来展现大沂蒙的精神,作品取真实历史为背景,借沂蒙红嫂的回忆为主线,再现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人民为支援前线,送亲参军、送军粮、做军鞋、摊煎饼、搭建“火线桥”等真实历史记忆,将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吃苦耐劳、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作品毫无疑问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热烈褒奖,再一次荣膺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一时成为业界佳话。 

  齐鲁文化的践行传播者 

  在多年的舞蹈编导工作中,刘忠在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自己,他始终认为,一个专业的编导,首先要具备专业舞蹈演员的素质,再者要既能做编剧又能做导演,要有独特的艺术表达与审美,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人文修养,有大情怀、大情操。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决定了编导的选题深度和作品的价值。正是有这份情怀和修养,刘忠对艺术的追寻和探索从未止步。他无时不刻不在寻找创作素材。2013年,刘忠为了参加央视的电视舞蹈大赛,查阅资料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感动中国的台湾老兵高秉涵送战友骨灰回大陆的事迹,作为高秉涵的菏泽老乡,刘忠一下子想起了老家爷爷、伯伯们远离家乡的漂泊经历,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做舞剧《归途》的想法油然而生。 

  为了让作品更扎实更生动,刘忠又一次拿出他鲁西南汉子“死磕”的劲头,不仅多次采访高老,就连高老清明节回菏泽老家祭祖,刘忠也是连夜赶到,全程陪着,近距离了解他的生活,梳理创作思路。刘忠觉得,再好的作品,一定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艺术才有未来。因此,他不断地进行尝试突破自己。刘忠说,“舞蹈不像话剧有台词,能直接的进行表达,但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能带给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编排过程中,我们没有用很多高难度的舞蹈技巧,而是挖掘了不少源自生活的手势动作。”经过反复的尝试,《归途》最后采用了一种叫做“舞蹈剧场”的新的艺术表达形式,除了舞蹈之外,还融入了影像、朗诵等元素,并且将2000斤“黄土”铺在舞台上,离乡的游子捧起家乡的黄土,那一刻情感喷薄而出。该剧于20179月在山东剧院演出时,高秉涵老人特意从台湾赶来观看,且上台朗诵了自己的诗作,现场观众无不洒泪。 

  身兼编导和教师双重身份,刘忠除了在艺术上进行探索,还不断地在学术上进行研究,主动承担起艺术服务社会的责任。2018年,刘忠所带的编导班面临毕业,刘忠经过深思熟虑,要给他们排一出原创跨界儿童剧《嘻游记》。消息一经宣布,很多人都惊呆了,质疑者有之、不解者有之。刘忠没有解释,他觉得一万个解释,还不如一个成功的结果。就这样,历经一年的打磨,《嘻游记》在山艺文东剧场首演,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坐满了人。这部借用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经典艺术形象,将舞蹈、动漫和话剧有机融合,以舞蹈人的创作思维讲述中国故事,弘扬齐鲁文化的跨界儿童剧完成了“课堂教学、实践创作、服务社会”三者之间的思考与研究,也为广大毕业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打开就业理念、拓宽就业途径打开了一条全新的通道。 

  作为一名“80后”,刘忠的舞蹈作品有审美、有突破、有格局也有情怀,而这背后离不开他的不断吃苦和不懈的追求。刘忠说,他经常给自己念叨的一句话就是:“入世之行,出世之心;一生一次,一次一生。”“对待所有的事情,一次当做一生,当一生去做一件事时,必须具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 

  送走了这届毕业班,刘忠又受邀投入到2018年度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舞剧《渊子崖》的创作中。让我们期待这位弘扬沂蒙精神和齐鲁文化的80后导演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责任编辑:魏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