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衣联网开启百亿衣物上云时代

2019-09-17 14:4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服装行业加速向“高科技化”发展,物联网开启了“万衣互联”时代。

  9月10日,海尔衣联网联合中国服装协会主办的“衣联生态 共创共赢”中国服装物联生态高峰论坛,在“物联网之城”无锡举行。现场,海尔衣联网不仅发布了从网器、场景到智家云生态的新成果,更联合服装企业、技术提供商等多家生态资源方,发布“衣联网生态云平台”,落地厂、店、家场景生态。

   

  “此次论坛不是一场服装会,而是一场通讯会、连接会。”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认为。可以说,2019年不仅被称为5G元年,也是衣服全流程上云的通讯元年。同日,海尔衣联网全球首个产业应用示范基地在无锡启动,率先将RFID物联网技术延伸到智慧溯源、智能制造等全产业链。

  一城一会一基地,这意味,一个全新的服装产业生态集群正式落地。物联网时代风口下,“衣服的一生”正在被一枚芯片所改变,相应的超越传统家庭的生活服务、超越传统产业的创新业态也正在向场景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从线下、电商到生态融合,服装行业进入3.0时代

  从传统线下服装门店的1.0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刮起的“电商风”,让服装成功成为了电商平台上的热销产品,这也是服装行业初步触网的2.0时代。当下,物联网时代开启了服装行业“深度触网”的3.0时代。罗清启表示,服装“件数”就是芯片数,海尔衣联网要通过高频数据建立衣联数据系统,要做的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选择。同时,海尔衣联网带领行业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实现产业集群生态融合。

  与以往不同,这数据系统中不是大数据、死数据,而是个性化小数据、活数据。

  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服装总产量约456亿件,如何更安全利用这个巨大的数据库链接用户需求,成为服装行业转型的突破口。在海尔衣联生态体系中,5G、AI、区块链等技术资源方参与其中,起到了加快数据运转、主动感知并服务用户、保护用户数据隐私安全的作用,成为衣物上云、用户上云的基础。

  用户溯源透明化、企业生产定制化的衣联生态赋能案例正在全国落地。以现场分享的即墨童装为例,通过对RFID技术的应用,用户通过二维码、RFID的芯片读取到每一件衣服的信息,实现对原材料的溯源,“看得见摸得着”的透明化衣服生产过程提高了用户信任度,更驱动企业提升产品品质。

  从“终端”变“中枢”,智慧家庭的云服务时代

  智能家居成为物联网时代的热门产业,而“衣”在家庭空间中涉及洗、护、存、搭、购等多种生活需求。作为智慧家庭的重要一环,海尔衣联网在家庭内布局了智慧洗衣机、衣物护理柜、洗鞋机、智慧鞋柜、3D试衣镜、小衣管家、儿童智能衣物护理柜等智慧单品,带来了智慧家庭的衣服“云服务”时代。

  “洗衣机由传统语义中的‘终端’变成智慧场景中的‘中枢’”,业内人士对衣联网在家庭端的服务升级表示认可。目前,不仅是海尔智慧洗衣机可智能识别衣物、水质水温、洗衣液等,自动匹配最佳洗护方案,举例来说,传统的衣柜也在物联网时代由“黑柜”变为一个“透明柜”。

  在海尔智慧家庭用户的家中,用户可以利用手机APP或其他终端,享受衣联网根据自动提示的天气、现存衣物、日程安排及洗护等多种情况提供衣服搭配服务。在这背后,RFID芯片的使用将每一件衣服量化为数据,对用户来说搭配衣服的方式从“记忆搭配”变为了可视化的“数据搭配”。而这只是衣联网在家庭端应用的一个缩影。

   

  罗清启认为,良好的用户体验会带动衣联网从C端开始活跃起来。海尔衣联网构建的生态云平台,通过C端用户的需求不断“上云”,在区块链等技术的用户隐私数据保护下,衣联网可以围绕洗、护、存、搭、购等需求的用户画像、家庭画像,基于田、厂、店、家、收五大核心场景,提供衣物全流程服务。

  从“黑盒子”到“透明门店”,线下的衣物综合体

  “传统门店主要问题就是是黑盒子,是不可视的。”行业机构相关参会人员表示,随着工业连接的进一步升级,最需要不仅是数据思维的转变和建立,具备家、店、厂等各个节点的落地引领能力同样重要。此番,海尔无锡衣联网生态基地落地实施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旗下海尔云裳物联小微智慧门店的投入运营。

  前联智慧家庭、后联智慧工厂,智慧门店这一触点打通了体验前台和后台的云端连接,从“云端”到“终端”提高服务质量。据了解,智慧门店功能分为会员识别,店铺流量跟踪分析,AI智能衣架,智能试衣间,互动感应云货架,自助收银系统及智能门禁系统,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水洗、空气洗、皮革护理等洗护体验,整套的智能系统更为用户定制专属衣物方案。

   

  在物联网时代,工业生产与家庭生活通过家、店、厂的智慧化发展实现了“零距离”。海尔衣联网在人单合一模式指导下,围绕用户衣物洗、护、存、搭、购全生命周期的智慧洗护成套解决方案,建立起跨产业生态集群,引发了一场全产业、全体系、全流程的“生态变革”。

责任编辑:徐英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