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程解析网络诈骗,大鹏教育升级普法公益
当网络赌博遇上网络诈骗
今年1月,河南省的张先生就遭遇到这种诈骗。25日晚,张先生独自在家,微信添加一名陌生人为好友,对方自称可以带其在某平台上挣钱,张某便下载了该平台并注册账号,向平台内充值2千余元。其后,张先生在对方的指导下开始下注,平台显示已赚取余额4千多元。当张先生想提现时,却发现系统提示提现失败。对方称,如想提现需再充值到达规定额度才能提现。张先生充值完毕后,对方又称,还需要再走一笔流水才能提现,张先生丝毫没有怀疑,继续按照对方指示下注做流水。当张先生又一次打算提现时,对方声称输掉一些钱,可以让余额尽快到账。张先生此时已经晕头转向,毫不怀疑的将余额输到3万多。当张先生最后一次提出提现时,对方称张先生需要换一张同类银行卡,并需转账1万元。当张先生将钱转入对方银行卡后,慢慢感觉自己好像是被骗了,这才急急忙忙选择报警。
这样一则拙劣的骗术和错漏百出的谎言,究竟为什么会让张先生三番五次的按照对方指示向对方提供钱财呢?
公益课解析受骗潜意识
大鹏教育反诈普法公益课的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出于一种“投机心理”的隐秘心理潜意识。老师表示,在心理学中,投机心理指不依靠自身努力而希望通过取巧的手段以达到利己的目的和内心诉求。在上文这个案件中,张先生在网络赌博中下注,短时间内轻松用2千元赚到4万多元,这种巨大诱惑使得张先生完全丧失了警惕之心,最后当然被骗子牵着鼻子走。
除了网络赌博之外,大鹏教育的老师还表示,股票、投资这类网络金融诈骗也都是骗子的常用招数。在这类诈骗案件中,由于诈骗分子扮演的人物比较有“信息渠道”,再加上他们会在前期指导受骗人赚取一定数量的钱款,因此在交流沟通中塑造了自身的权威形象。受骗人往往将他们认定为权威人物,继而放松警惕,更容易相信其言论,这种举动在心理学中也被称为“权威暗示效应”,在这种心理动机驱使下,受骗人非常轻易的就选择服从他们的指示,这种服从方式会使自己具有安全感。
大鹏教育的反诈公益课在设计之初就特别强调,遭受网络诈骗的人往往都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与受骗人的年龄、学习背景和生活经验无关。无论是博士还是工人,公司白领还是大学生,都有遭受网络诈骗的案例。因此,大鹏教育的教研团队将反诈普法宣传中容易被人忽视的心理动因和价值观结合起来,系统性设计了一系列课程,专门帮助公众了解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大鹏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公益课,能够帮助更多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安全防范心理,切实提升识骗防骗技能。
- 以案说险:勿信“代理退保”陷阱,警惕黑产诈骗风险2025-03-12
- 温馨助力·金融护航 ——中荷人寿大连分公司开展社区青少年金融教育讲座2025-02-20
- 反诈进行时 共筑安全网——中荷人寿大连分公司开展社区反诈宣传活动2024-11-11
- 莱州农商银行开展“时刻紧绷防范之弦 严防电信网络诈骗”反诈宣传活动2024-09-29
- 中荷人寿北京分公司开展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2024-09-25
- 中荷人寿以案说险:定制服务背后的金融陷阱2024-09-19
- 金秋慧眼防诈骗,警企联动护民心——中荷人寿大连分公司开展老年人金融安全讲座2024-09-19
- 上“爱山东”学安全,防诈骗!“2024大数据网络安全公开课”开课啦!2024-09-09
- 防范电信诈骗,金融安全伴我行——中荷人寿大连分公司开展金融安全宣传活动2024-08-15
- 宣传反诈进社区,警银携手护平安202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