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直言“等不起、慢不得”,青岛金融迎来发展的关键“拐点”
鲁网3月1日讯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是资源配置的枢纽,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面临复杂的经济形势,如何通过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更好支撑城市发展,是青岛必须要答好的一道题。
2月24日,青岛市金融工作座谈会召开。随着财富金改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近两年青岛金融“高光不断”,可以说已处在国家金融业开放新格局的前列。而站在“双循环”的发展风口下,秉承着国家战略、激活国字号功能区的重大使命,青岛金融显然迎来一个关键的发展“拐点”。
因此,座谈会上,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直言, 要以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感紧迫感,全力以赴做大做 强 现代 金融业,提升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不断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青岛打造成为财富管理高地和创 投风投 高地。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青岛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入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更重要的是,2021年是青岛的“项目落地年”,今年的目标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10%以上,这就要求青岛发展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让金融的活水能够精准滴灌到项目建设上,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码,资金结构流向更趋合理,为青岛的“十四五”开局汇聚加速前行的金融动力。
优化生态 青岛金融“加速跑”
金融处于现代服务业的价值链顶端,也是青岛近两年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去年青岛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61.8亿元,同比增长7.6%。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0507.1亿元和2106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7%和15.7%,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去年青岛新增金融机构59家、达280家;新增上市公司18家、达59家。目前已连续获批光大理财、意才基金销售、兴华公募基金、山东港信期货等法人金融机构,拥有全部七大类金融牌照 (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这不仅意味着越来越多资金可以汇聚在青岛,而且青岛法人金融机构种类的增多,也意味着金融产业体系的日趋完善,尤其在“牌照为王”的当下,牌照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投资者选择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
虽然与借力的上海、对标的深圳相比,青岛在法人金融机构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发展、资本市场利用、金融人才集聚等方面依然不够强,但 青岛以顶格姿态激荡资本活水的一系列行动,都是金融产业发展的优势力量。
2020年6月,出于中芯国际的上市需求,中芯聚源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急需在3天时间内注册一只基金,而通常一只基金的注册至少需要10个工作日。经过资本圈同行介绍,中芯聚源找到了青岛市城阳区,6月3日提交材料,6月4日便完成了基金的注册落地。这份“青岛速度”的背后,正是金融环境的不断完善,也是青岛集聚更多资本力量的决心体现。
在“项目落地年”的任务加压之下,青岛各区市摸排重点项目4152个,首期推出对接融资项目303个,总投资额4083.25亿元,融资需求1434.4亿元。目前,青岛已搭建起由20家金融机构666名辅导员组成的188支金融辅导队,形成分行支行垂直贯通、各区市统筹全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
重大机遇 “财富青岛”迎来关键“拐点”
看得见未来才能走向未来。“双循环”新的发展格局,给“财富青岛”带来了重大机遇。
青岛在“双循环”中有着连接南北、贯通中心的“双节点”价值,叠加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RCEP签署等一系列开放机遇, 这给财富和资本提供了巨大的增值空间 。
而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具有全产业渗透、广空间覆盖、强资源整合的作用。 要深入融入“双循环”的青岛,必须要进一步做大做强金融业,让资本的力量流通在“双循环”格局下,连接两个市场、辐射更广阔的未来。
新拐点、新机遇,就要有新使命、新办法。当前紧要的是,青岛需要将已有的“金字牌照”进一步擦亮,发挥它们的集聚优势,推动各类资本与产业、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在青岛深度耦合互动。
从2021年青岛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也看到,青岛也对资本力量的“用好”列出了更明确的方向:
发挥好“金企通”等金融服务平台 作用,推动银行、基金、创投风投机构加强与企业对接。制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更好满足实体企业融资需求。
深化国家金融科技应用试点 ,发展产业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积极引进证券、保险、理财、期货等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商务服务产业 ,积极发展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税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工业设计等行业,打造商务服务中心。
此外,金融监管体系 也是其中相当关键的“一环”。青岛可以借鉴国际监管改革成果,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能力,让金融更好支撑城市发展。
而且,青岛实体经济 的发展也为金融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在2月22日召开的青岛全市上市企业座谈会上,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强调,企业要坚定不移聚焦主业,扩大投入、创新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企业主业规模和公司市值“两个倍增”。
直面问题 金融发展需更多业内“声音”
青岛的金融发展迎来关键“拐点”,这不仅意味着集聚的金融力量正在逐步渗透在各个产业当中,为企业转型做大和新兴产业集群打通“资金脉络”;这同时也意味着,面对在城市和企业发展的迫切压力下暴露出来的金融问题,青岛需要拿出更快更好的解决方案。
但金融市场是强调专业的行业,应该如何创新金融供给、强化精准支持?如何实现金融服务功能的新提升?怎样才能让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这都需要行业机构的“发言”。因此,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不同机构单位的现场交流,直面问题,为青岛在金融业的突破路径提供了强有力的专家意见。
座谈中,平安银行青岛分行与青岛农商银行的发言人都提到了青岛金融发展的突出问题——金融机构辐射能力不够。2020年胶东五市签署《胶东经济圈一体化金融战略合作协议》,设立1000亿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今年就要在“落实”和“用好”上拿出更大力度。对此,机构提出,建议成立高规格金融服务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办公室,建立胶东经济圈统一的项目评审、授信及管理机制,实现金融和项目建设、社会发展的协同管理,促进金融机构在青设立区域性总部。
建议召集商业银行参与项目工作专班会商,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同步制定金融综合服务方案;
建议借鉴“苏贸贷”、“鲁贸贷”等平台,建立“政府+银行+信保”合作机制,为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多途径融资支持;
建议差异化监管政策,对风险较低或监管评级较高的金融机构降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放宽核心一级资本补充渠道;
建议协调国有资本参与海创汇基金,对已投项目遇到紧急问题可以给予一事一议的快速解决通道;
建议尽快确立独立核心信息系统的剥离方案……
直面问题才能更好前行,这些建议对应的正是青岛当下缺少总部性质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压力较大、金融政策需进一步精准发力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青岛以切实可行的举措和落实落细的行动来回应这些来自行业的“声音”。
如果细看上海、深圳等地发展史的话,城市的崛起都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撑。站在双循环“风口”的青岛,要充分发挥“双节点”价值,让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的进位赶超,让金融活力和韧性的增强推动城市的跃迁升级,就要以“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感紧迫感,把握住“拐点”机遇,拿出更能精准发力的政策与举措,让财富与资本“活”起来,打造更加稳健、更具活力的金融市场。(据消费日报网)
- 兴业数金荣获金融科技揭榜挂帅项目绿色金融赛道一等奖2023-12-06
- 3天两场座谈会,市长调度部署!等不起,慢不得,青岛这个行业要加速跑!2021-03-01
- 立足本土优势 服务“十五攻势” 青岛金融业特色专营机构蓬勃发展202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