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黄河故事 鲁港澳台记者走进中国年轻的城市—东营

2021-10-14 15:4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14日讯 (记者 李超伟 摄影记者 边兴珂)东营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于1983年设市。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文化。10月13日,参加“相约母亲河· 共话齐鲁情——台港澳媒体山东行”联合采风活动的鲁台港澳记者一行,来到黄河入海的地方—东营,一同探寻黄河的故事。
  探秘黄河文化馆 领略母亲河泱泱风采
  采访团首先来到位于东营区的黄河文化馆。据讲解员介绍,黄河文化馆又称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东营市方志馆,是东营市第一家国字号文化场馆,具有藏书、阅览、研究、展陈等功能,旨在打造黄河文化标志、全国方志馆样板、东营市文化名片和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于黄河、东营的故事,你都可以在这里读到。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采访团一行首先走进“壮美黄河”展厅。展厅内以黄河为主线,从源头走起,通过沙盘等形式展现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的自然风光、物产资源、民俗风情等。
  紧接着采访团步入“四季如歌”展厅。展厅内采用LED屏和三折幕技术,配上优美音乐,辅以上空三色变幻的十几万根光纤灯,真实地还原了黄河入海口一年四季的景色变换,以及河海交汇的壮阔场景。
  据了解,黄河文化馆总建筑面积20351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10928平方米。场馆外观设计成中国传统礼器——鼎的造型,与周边其他建筑共同诠释“天圆地方”“革故鼎新”“黄河之水天上来”等文化内涵。展陈以“纵览黄河、感知东营”为主题,包括“中华母亲河”“魅力黄河口”两个板块。利用多种展陈手段,展现黄河风采,讲述东营故事,达到“存史、资政、育人”的目的。
  走进孙子文化园 感受传统兵家文化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兵家文化园,孙子文化旅游区坐落于广饶县城东部新区 ,占地1300亩。按照“一轴、两带、七分区”的规划布局,以孙子文化为主题,以弘扬兵圣文化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突出特色、文化融合”的规划设计理念,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标准建设,是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采访团一行首先来到兵圣宫。据介绍,兵圣宫单体面积超过了34000平方米,是孙子文化园最大的单体建筑。宫内不仅记载、展示了孙子文化,而且还通过一比一还原雕塑的方式展示了20位古代军事奇才,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时代背景和精神世界。据了解,自2013年建成对公众开放以来,“中国孙子文化园”累计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
  真理的味道 信仰的力量 走进《共产党宣言》陈列馆
  《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坐落于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其外观设计是一本打开的《共产党宣言》。2012年,广饶县为深入挖掘保存和使用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这一独特的红色资源,在大王镇刘集后村建设了《共产党宣言》陈列馆。陈列馆共分三层,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是我国目前第一个也是唯一一家以《共产党宣言》为主题的党史陈列馆。
  “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农村党组织,中共延集支部、刘集支部,由此也率先点燃了我们鲁北农村革命的火种。这里保存和流传了由陈望道先生翻译的我国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为这里的群众运动和革命活动指明了方向。刘集村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早学习传播的农村地区之一。”讲解员为大家介绍到。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采访团成员们通过一本本泛黄的书籍、一张张珍贵的老相片,大家再次重温了那段光辉的历史,感悟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艰辛。
  随后大家认真参观了《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在中国、在广饶传播、发展的历史脉络,聆听了《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问世、传播的感人故事,以及《共产党宣言》指导中国革命和广饶人民不屈不挠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了解了近年来广饶县开展党建工作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