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池”充电记——枣庄鲁南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施工纪实

2023-11-01 14:15:1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南沃土为根,滚滚运河为脉,在“鲁南明珠”枣庄,由中建二局三公司承建的鲁南新能源产业园建设项目整齐高大的厂房拔地而起,白色幕墙在绿野蓝天的映衬下显得美观大气,清新脱俗,犹如一条意欲腾飞的蛟龙,静卧在青山之中。

  作为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枣庄目前单体投资最大的锂电产业项目,项目致力于践行“双碳”战略,引领绿色未来,投产后将带动锂电新能源上下游关联产业集聚,助力打造“中国北方锂电之都”。目前,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并投产使用。从开工进场到竣工投产,仅一年时间,一座40万平方米的智能化、数字化“超级工厂”,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崛起,项目团队攻坚克难,创造了新能源行业的“枣庄奇迹”。

  人工掏石缝 土建施工干成“考古清理”

  “地表土50cm以下,共有素填土层、碎石层(孤石、泥灰岩)、石灰岩层三层地质结构,其中岩石占比约80%、沙土约20%。”当项目经理张洪钧看到电芯车间的地勘报告后,当地恶劣的施工环境让有着10多年施工经验的他,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哪里是土建场地,分明是一座采矿场。”张洪钧提起当时的心情说道。

  鲁南新能源产业园建设项目位于枣庄高新区东横山脚下,群山环绕,属于低山丘陵地貌,总占地约1300亩。由于占地面积大,东西向在全长1.2公里的场地内,里面不但有废弃的游乐场、农田、陵园,还有多个丘陵山坡,因此地质环境非常复杂。“当时难度最大的就是地基处理,我们不但要破碎运走50万立方米地基岩石,还要对用做地基的岩石进行二次处理。”施工人员说道。

  “把挖基坑愣干成‘考古’清理,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施工人员打趣说道。在地基施工阶段,工人手中的洋镐、铁锹、破岩风炮等老三样,如今都变成了毛刷、扫帚、吹尘枪。张洪钧告诉记者,“由于岩石与泥土承载力、沉降率不同,因此在处理地基时,我们必须把石缝内的泥土全部清理掉,同时向缝隙内灌入混凝土填实。

  “为能最大程度清空石缝,确保后期填缝混凝土与岩石充分结合,当时我们要求施工人员必须先扫后吹,由于掏石缝必须人工完成,工作量太大,为此当时项目出动300多人,终于在1个月内将约16万平方米内的独立基础全部清理完毕。”张洪钧说道。

  创新地基工艺 提升地面承载力

  由于项目厂房需放置多台百吨级机械设备,按照设计要求,建筑每平方米承载力必须在1吨以上,为此项目进场后面临的首个难题就是如何确保地基稳定。

  据了解,当基坑开挖仅半米深时,地下80%就都以岩石为主,为此项目基础承台地基全部深入至岩石层,在个别局部区域,基础挖掘深度从地下2.5米一直延伸至地下9米。同时为了提升地基岩石稳定性,防范不均匀沉降,当时项目部还对岩体夹缝全部灌注混凝土,确保基础整体受力均匀。

  在地基施工时,由于基坑中石灰岩地质容易因施工振动导致开裂,为此项目还对个别区域进行级配碎石二次换填施工。“相比传统人工打夯机压实回填层,我们创新研发了挖掘机用打夯机,不但施工效率提升到300%以上,还可以大幅提升压实力。”项目人员如是说道。

  从现场可以看到,在挖掘机头部,传统挖铲被更换为打夯机机头,操作人员仅需坐在挖掘机驾驶室中触动开关,即可操控打夯机头进行作业。据操作人员说,挖掘机打夯机头规格为D=50cm圆形夯头,一次打夯面积是普通人工操作打夯机的1.5倍,同时由于机械自身重量达到20吨,加上挖掘机大臂额外加冲击力,因此实际压实力是人工打夯机的3倍以上,最重设备位置地面承载力可实现每平方米8吨,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应对强降雨 卡车代替排水管线

  “我们原计划7天施工量,没想到整整干了1个月。”据项目人员介绍,项目建设过程中,枣庄地区降雨频繁,仅7月份,累计降雨就超过20次,晴天时间没有一次超过3天。持续的恶劣天气,让正准备进入主体施工大干一场的项目团队和施工人员无奈转为全员防汛。

  由于远离市区,基坑周边最近的市政排水管线都在两公里外,为防止项目积水淹没附近农田,项目部在修建一条全长2km排水渠的同时,建造了3座500立方米集水池用于排水周转,同时还帮助村民把附近农田积水一起排走。“项目3000个基础承台基坑都为独立设置,为此我们专门准备了120台水泵,实行专人网格化管理,24小时不间断进行抽水作业。当雨水全部汇集到集水池后,我们再利用大型龙吸水抽水机将水转移到排水渠内,统一排往市政管线进行排放。”项目施工人员介绍说。据了解,在整个施工季,项目总排水量达220万立方米。

  如今,在项目团队的匠心打造下,这座绿色环保的动力电池生产厂房已成为枣庄新能源产业链中的一张闪亮名片,一块块新能源动力电池从工厂内生产出来,运送至乘用车、商用车等领域,为枣庄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绿色发展、高速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

责任编辑:吴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