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地矿局物化探院多个成果获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
鲁网11月21日讯 近日,山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公布2023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结果,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省物化探院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核心位置,鼓励和拓展各类成果奖项申报工作,围绕“5+1+1”发展模式,加强多产业成果的梳理与集成。今年,实现了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多个大类项目的多渠道提交申报,充分展示物化探科技成果集成能力和技术优势。
一等奖“鲁西超深覆盖区富铁矿地球物理协同探测技术创新与重大找矿突破”成果依托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公益性项目,利用地球物理协同探测、矿产地质填图、钻探等手段,聚焦鲁西齐河-禹城超深覆盖区矽卡岩型富铁矿勘查,形成了两项找矿方法关键技术创新、一项地球物理协同探测体系创新。通过物化探院深部探测,在中部潘店空白区和南部大张勘查区取得了找矿重要突破,发现了国内罕见的高品位、大厚度富铁矿,实现铁矿增储3100多万吨,开辟了深部找矿新空间。通过项目实施,发表论文35篇,其中中文核心16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著1项。在找矿方法技术、协同探测体系、勘查经验等方面为区内富铁矿勘查提供了充实的科学依据,也为齐河-禹城富铁矿整装勘查提供了理论基础,取得了找矿技术创新、找矿突破双向成果。
二等奖项目“山东省长岛海洋牧场示范区海底沉积物地球化学调查”首次应用海洋地质、物探、测绘、钻探、同位素测年、样品测试分析等综合技术方法,查明了调查区的海底地形地貌、浅层沉积物、海水水质、工程地质条件及海域地质灾害等特征,填补了调查区大比例尺海洋地质环境调查的空白,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海洋地质环境调查数据,为海岛型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据。通过对该区海底沉积物测年的研究,发现了中更新世以来海底沉积物的特征和沉积环境的演变,对研究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海底沉积物质量、海水水质及海洋灾害地质等主要因素,对海洋牧场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对海洋牧场特色养殖具有指导意义。通过项目实施,发表论文6篇,其中中文核心5篇,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
三等奖项目“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关帝庙地区稀土矿调查”是省级地质勘查招标项目,采用1∶1万地质草测、1∶1万土壤测量及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圈定稀土元素异常,大致了解该区稀土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化体分布情况;对前期发现的稀土矿体和地面伽马能谱异常开展系统槽探工程揭露查证;选择矿化较好地段,利用钻探工程进行深部验证。系统评价该区稀土矿找矿潜力。本项目共计圈定稀土矿化体29个,圈定稀土矿体5个。累计求得稀土矿石资源量45万吨,平均品位(RE2O3)1.07%,取得了找矿突破。此项工作还建立了薛城稀土矿成矿模型,完善了郗山稀土矿成矿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科研效果。
近年来,省物化探院秉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依托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 “山东省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地下资源环境高精度探测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科研平台,加大技术攻关投入力度,不断释放创新活力。高标准打造科技团队,出台了《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建立了“揭榜挂帅”考评机制,确定了“技术-平台-项目-人才(团队)一体化建设目标。今年,有四项成果获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一项成果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奖银奖,“深部探测综合地球物理技术”“胶东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创新与找矿突破”与“海底高精度重力测量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示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物化探技术保障。(通讯员 刘敬兵)
- 省物化探勘查院赴内蒙古地勘单位调研交流2024-01-23
-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收到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感谢信2024-01-16
- 省地矿局物化探院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培训2024-01-03
- 省地矿局物化探院开展安全应急疏散演练2024-01-02
- 省地矿局物化探院开展法律应用实务培训2023-12-22
- 省地矿局物化探院赴内蒙古对接交流工作2023-12-22
- 省地矿局物化探院一线地质工作者获评“山东地质工匠”2023-12-22
- 省地矿局物化探院开展庸懒散浮拖专项检查2023-12-22
- 省地矿局物化探院在首届山东省数字机关 “数据赋能业务”大赛获佳绩2023-12-13
- 省地矿局物化探院开展生态修复技术培训20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