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大桥顺利振沉“金箍棒”

2024-05-07 10:23:4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7日讯 入夜,蚌埠延安路淮河大桥施工现场灯火通明。探灯照射下,一截28.452米长的钢护筒伴着液压振动锤的轰鸣声缓缓贯入河床,操作员李志鑫紧紧盯着面板上各项数据,直至最后一锤落地,才激动地通过高频对讲机欢呼道:“第一根钢护筒顺利振沉!”   

  延安路淮河大桥全长2270米,跨河段为双塔双索面斜拉桥,长度840米,是淮河流域主跨最大桥梁。大桥建成后,将极大地缓解蚌埠市中心城区南北向交通压力,有力促进蚌埠市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淮河两岸互联互通水平,为打造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提供交通支撑。为了早日完成节点目标,本次施工需振沉24根内径3.1米、长28.452米、重量超972.72吨的钢护筒作为基础。(单根护筒重40.53吨) “我们的任务就是打下‘金箍棒’。”项目经理汤浩生动地描述着团队任务。

  面对单位在淮河上振沉的直径最大、桩长最长的钢护筒,项目团队计划将单根14米和单根14.452米的钢护筒竖向对接后振沉到指定标高。但相比陆地振沉,淮河上振沉面临更为复杂的施工环境和地质条件。“果然不出大家所料,作业场地的硬层足足有3米厚,而硬层下方是夹杂着碎石的黏土,如同夹心蛋糕,作业难度很大。”看着前期勘察报告,汤浩不禁皱起了眉头。

  第一根钢护筒就像是第一粒衣扣,只有精准不偏才能确保一套衣服穿下来整整齐齐。如何保证钢护筒精准振沉,成为项目团队面临的硬核挑战。

  鉴于护筒内径较大,水平监测是高精度振沉的必要条件。当大家讨论租用哪些检测设备时,汤浩拿起桌上的茶壶比划起来:“大家还记得连通器的原理吗?我们可以利用现有材料自制一个监测仪器。”受到启发的项目总工姜帅迅速在纸上画出了“U”型仪器,而制作材料只需一些水管和支架。

  “将同一截水管两端固定在钢护筒同一截面的两点上,再用气球皮封口,如果钢护筒偏移导致液面不平,气球皮就会因管内压力变化而产生形变。”相比于传统测量仪器,自制监测仪成本更低,显示也十分直观。在“连通器原理”的助力下,前三节钢护筒都精准打入地下,垂直度误差控制在半度以内。

  此时,第二节振沉作业在即,首根钢护筒振沉即将迎来首胜。正当大家满怀期待时,操作室里却传来警报。李志鑫赶忙关停设备,原来是连续作业导致固定锤体的一个夹头松动,若不采取紧急措施,数百吨的力量瞬间就会使钢护筒出现巨大偏差。

  在以往陆地上振沉中,一根桩通常只需一小时左右,但这次振沉地质复杂,初步估测一根桩需要三小时,这对振动锤的耐用度提出了挑战。为了缩短作业时间同步还要保护锤体,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对振动锤极限能力进行测算,在安全范围内上调激振力。”姜帅带领团队再次开展研究。

  技术团队以河床为起点,每次作业半小时,试验上调10吨,通过振沉效果和振动锤数据重新对安全系数和锤体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在保证安全后,以10吨为基数继续上调,最终将振动锤的极限激振力定在了200吨。振沉一根钢护筒的作业时间也成功从3小时缩短至1.5小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团队在规定工期内高质量完成了18根钢护筒的振沉任务,顺利啃下了舟桥处单锤振沉钢护筒直径最大、桩长最长的硬骨头。(通讯员 张灵振)

责任编辑:吴英兰
新闻关键词:淮河作业项目团队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