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当先开新局丨探索“团建孵化+创业孵化”的创新发展之路
为引领青年向“新”发力,持续助力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5月14日,2024“青春当先开新局”融媒采风团走进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深入了解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校地合作、青年双创,探索“团建孵化+创业孵化”创新发展之路。
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以下简称“湾区”)是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的北部板块,以国内唯一部省共建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为核心,打造全国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产业新标杆,肩负着率先崛起、推动科技城成型成势的重要使命。
坚持科技赋能,铸造蓝色经济引擎。一是精准定位产业方向。湾区以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为重要依托,以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测试试验与检验检测为牵引,建立“技术开发-测试验证-成果转化-产品孵化-检验检测-定标准入”于一体的海洋电子信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攻关模式,定位打造出“主题突出、链条完整、特色鲜明、人才汇集、机制先进”的“海洋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产业”创新园区。二是优化海洋科创布局。为了配合海上试验和产业链条发展需求,对湾区陆域空间和海上试验区进行科学功能分区,着力构建“一场、一岛、一港、一中心、一区、一园”(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褚岛科技岛、远遥科技港、海洋科创中心、靖子头特种装备服务保障区、羊亭产业园)的“六个一”空间布局,形成产业链条联动的整体格局。三是加快打造科创平台。依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联合天津大学、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等60家机构成立了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协同创新平台,为试验场和湾区建设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撑;推动湾区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联动拓展,吸引航天科工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威海)中心等高能级平台落地;组织威海市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和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成功备案2023年度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为全市仅有的两家获评机构。
坚持人才汇能,释放蓝色经济活力。一是强化“智库”建设。聚焦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智能装备等高端产业,主动对接引进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将高校资源、人才资源转化为创新创业源泉。目前,湾区已建成院士工作站1处,先后引进3位国家级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项目2个、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人才项目6个。二是发挥“智囊”效应。促进高校和湾区企业高效对接,架起企业和高校交流的桥梁,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签约合作共建威海海洋高端装备试验基地,已累计签订产学研合同21项,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先后引进哈工大(威海)BMS芯片项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智能博弈演练场项目等科研团队。三是举办高端产业发展论坛。瞄准高层次学术领域,以科创活动为契机,通过开展各类高端论坛,持续扩大湾区学术覆盖层次和影响范围。目前,湾区已承办、举办航天防务通信与协同探测技术论坛、东北亚海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海洋试验场建设与发展分会等高端论坛会议活动等200多场,先后有20余名两院院士参会。
坚持项目聚能,壮大蓝色经济体量。一是筑牢项目载体空间。将海洋文化元素嵌入湾区建筑装修风格,抓好蓝科大厦、蓝贝海洋科学中心、蓝创楼宇提档升级,完成投资约6.8亿元,目前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有效提升了湾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湾区内打造的国内首个海洋主题的科技类展馆——威海海洋科技馆已投入运营,累计接待游客35万多人次,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二是提升湾区硬件水平。成功申报了第三批特别国债支持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建设项目,构建集海洋仪器装备“技术研发、测试试验、成果转化、产品孵化、检验检测”于一体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了5万平方米蓝贝海洋科学中心、1.7万平方米蓝科大厦以及1.3万平方米蓝创孵化区,为入驻科研机构提供办公、研发、成果转化等综合性服务;完成28平方公里空域申请和90平方公里海上试验海域划定,为各类试验活动开展提供了便利,建设好了科研码头项目,为试验场运行和试验测试提供支撑保障。三是优化项目服务水平。编制了湾区招商手册,根据湾区入驻项目重研发、轻投资,重成果孵化、轻规模效益的现状,量身制定“个性化政策”服务包。目前,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威海)中心等6大平台已入驻40家企业,涵盖海洋智能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信息服务等多个高端产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