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职业学院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鲁网7月19日讯 东营职业学院积极探索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之路,顺应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紧密对接新材料和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015年东营职业学院被评为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获批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开始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与探索,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4个。
项目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广泛接触、深入合作,由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优秀技术技能人员组成高素质教学团队,共同探讨、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课程标准和考核方式,教学团队共同申报完成教研课题。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培养,学生、学徒、准员工的三种身份,理实一体化、岗位技能训练、顶岗实习三阶段教学。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企业岗位标准,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校企共同制定了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了课程、活页式培训教材,以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共同设计实施教学、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共同组织教学过程,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23年以来,学校先后有三项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入选山东省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学校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基础上,与企业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培养,通过政府部门协调让企业根据自身技术需求,设立现场工程师学徒岗位,参与教学方案的制定与执行,扭转“学校热情、企业冷漠”的尴尬局面。
通过现场工程师项目的实施深化校企合作,系统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为培养掌握全球领先数字化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共同制定一套合理并具有特色的高职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此培养模式一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增强职业适应性。二是探索出一种可以确保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满足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适应国情、符合规律、具有示范性。根据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组建现场工程师班,采用模块化、项目式、个性化培养方式,引入企业认证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企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项目,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培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学校已联合威玛装备、胜利新大和山东国瓷等多家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陆续开展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与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和浪潮卓数(北京)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产业学院。通过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办学,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有效衔接,实现学校与产业之间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将产业学院建设成为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继续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培训改革创新举措,由企业结合生产实际自主确定培训对象,采取“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提升学员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的技能水平。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和共建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实践方式,其目的在于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培养出更贴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东营职业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和技能培训工作,将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和共建产业学院为平台载体,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健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新机制,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讯员 潘志华 刘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