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 赋能高质量发展
鲁网7月19日讯 东营职业学院注重推进产教融合改革,顺应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紧密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和东营市“5+2+2”产业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立足区域,根植产业,2024年将57个招生专业调整优化至43个,与东营市8大产业20条产业链精准匹配、高度融合。
2015年学校被评为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获批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开始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与探索,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4个。2023年以来,先后有三项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入选山东省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通过与产教融合型企业联合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健全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新机制,培养了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对接了“四新”发展对人才供给的需求,实现了“四链贯通”,满足了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共建政产学研育人平台。东营职业学院积极对接地方优势产业集群,汇聚产教资源,放大聚合效应。牵头成立全国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职教集团)、全国高端化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成立“政行企校+园区”的四方联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并入选山东省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2023年8月与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2024年3月与浪潮卓数(北京)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大数据产业学院。通过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办学,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有效衔接,实现学校与产业之间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将产业学院建设成为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继续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
系统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为培养掌握全球领先数字化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东营职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制定一套合理并具有特色的高职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此培养模式一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增强职业适应性。二是探索出一种可以确保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满足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适应国情、符合规律、具有示范性。根据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组建现场工程师班,采用模块化、项目式、个性化培养方式,引入企业认证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企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项目,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培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培训范式。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打破常规教学对课程体系的要求,进行大胆革新,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推进“引企入教”,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习中,实施学校导师+企业双导师制度,建立大师工作室、举办技能大赛,大师示范、导师引路,营造培养“大国工匠”的浓厚育人文化氛围,培育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大国工匠”精神。
东营职业学院将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大规模升级校内“数字化+生产化”实训基地,加快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心,推进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生产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讯员 刘冉 潘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