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公里的牵挂——记中建筑港莒南县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经理李旭龙
鲁网7月31日讯 不到6个月,近20000公里,几乎绕行地球半圈的长度。承载这一数据的是中建筑港莒南县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的一台普通工程用车。每天,它载着李旭龙,迎着朝霞上路,伴着夕阳暮归,奔走在工程的各个角落。
工程“发动机”
“工程场区基岩种类多,从胶南群变质岩系到泰山群变质岩,再到燕山期花岗岩类岩石,每一种岩石都坚硬难破”。然而,更加棘手的是,新建管线临近现状输油、输气管线,最短距离不到300米,常规爆破方案根本无法应用。
盛夏野外,太阳毒辣,还没到晌午,衣衫已湿透大半。但对于在一线工地摸爬16年的他来说,无论酷暑寒冬,还是山野闹市,只要工程正常推进,便都是“好时节”。
经过连日现场查勘以及图纸审查,李旭龙心中早已理清爆破思路——在确保破碎效率和保护周围管道线路基础上,实现岩石的规则裂缝形成,以减少后续破碎难度。伴随着技术团队与施工班组的头脑风暴和激烈讨论,他果决拍板确定了“大型机械破碎与静态爆破、劈裂破碎、空气炮破碎”相结合的石方破碎施工方案,最终实现两个月开挖石方管道两公里,为后续地质沟槽开挖奠定基础。
“往前看,是步步紧逼的工期节点;往后看,是初入职场、缺乏经验的项目员工”,李旭龙形容自己是发动机,时刻紧盯“练兵场”,哪里有阻力就出现在哪里。
村民“知心人”
要问李旭龙哪项工作最有挑战,他的回答出乎意料——征迁。整个工程用于修建临时便道、挖掘坑道以及放置土方的耕地达240万平方米,征迁工作牵动着沿线每一户村民的心。有对土地补偿方案有异议的、有担忧复耕后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有因风俗习惯不让管道从坟地旁经过的。征拆问题等不起、绕不过、拖不得,其中不仅有建设方的要求,还有村民的期盼,更有央企的担当。
如何让征迁工作更加顺利,更加高效?
“先处感情,再谈工作;用心用情,及时回应。”李旭龙确定的16字工作原则得到大家一致认同。只有眼睛向下、重心下移,与村民面对面倾心交流,征迁工作才能用力到点上。
清晨,田间地头不时出现李旭龙跟村民拉家常的身影;傍晚,村民家中也总会传来项目管理人员讲解征地政策、解答村民疑惑的声音。
在村民因为旱情一筹莫展时,李旭龙带领项目用沟槽渗水帮助村民灌溉耕地300余亩;对于翻挖农田,采取种植熟土单独堆放以及在施工结束后统一复耕的措施。当看到复耕后的农田作物甚至比未施工开挖的农田作物长势还要喜人时,村民们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团队“定心丸”
作为少见的DN1600管径长距离输水管线工程,项目施工战线长达62公里,沿途经板泉镇、岭泉镇、坊前镇等九个乡镇。仅6米长的PCCP管道就需安装10000余根,从管道生产到运输路线规划,再到现场安装、回填压实,需对几十道施工工艺进行精密组织和严格把关。
同时,坊前镇到坪上镇段为丘陵地区,地势崎岖,上山道路狭窄,大河纵横交错,大型施工机械设备无法通行,常规施工方式掣肘颇多。对于一个平均年龄不满30岁的青年团队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
召开施工部署会,梳理项目重难点及攻克方案,倒排施工计划,李旭龙有条不紊安排好一系列前期工作,让团队吃下了“定心丸”。“首先要沟通设计院对管道线路及覆土深度优化调整,其次结合机械施工性能调整管道路径及覆土。跨河部位施工一侧采用设置导流明渠,另一侧采用钢板桩分段施工;开挖深度较深的地方,使用打桩机进行钢板桩施工。”在李旭龙的启发下,工区部门抽丝剥茧抓住了主要的线头,瞬间开了窍——根据地形坡度起伏分段分区开设多个工作面、管道在上下坡组对时支墩垫实管道底部、以原土层为基准测量控制管沟深度等一个个有力性措施逐渐汇集起来并严格落实在管道铺设每一步,才有了如今管道向前延伸所展现出的勃勃生机。(通讯员 李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