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商学院暑期“三下乡”:植根胶东红色土壤中的非遗文化传承
鲁网8月8日讯 7月8日—7月20日,山东工商学院“红绘青春,非遗促振兴”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深入烟台,与红色历史故事、非遗文化项目开展“交流对话”,为探寻“红色+非遗”的乡村振兴新模式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与老党员在嵎峡河村的合影 通讯员 于子飞摄
胶东是山东红色革命的发祥地和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不同历史革命时期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在位于牟平养马岛的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队员们参观了胶东近代屈辱与抗争史、革命斗争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改革开放发展历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展区,从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一个个感人故事中,重温胶东百年红色文化,追忆革命发展艰辛历程。
牟平城南的嵎峡河村,是全国双百人物、小说《林海雪原》的生活原型、特级侦查英雄杨子荣的故乡。队员们参观了杨子荣故居、杨子荣记忆展陈馆,探访有着6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沉浸式感受杨子荣等革命英雄的精神,进一步加深了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图为实践队员在嵎峡河村调研走访 通讯员 孙铭娇摄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更加深入了解了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勇事迹,对于‘战斗精神’有了更深地感悟。革命年代的战斗精神在如今仍未过时,它仍然有着宝贵的精神价值,激励着我们大学生为了崇高的理想目标而奋斗。”实践队员说道。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7月10日-7月14日前后,队员们先后参观了杜木匠木工非遗展示馆、菜根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牟平文化馆、胶东民间艺术博物馆、烟台市博物馆、养马岛、芝罘区所城里非遗巷,体验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传统木作技艺等,并跟随棒槌花边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邹汉珍老师学习棒槌花边的多种技法。
图为实践团队学习传统木作技艺 通讯员 孙铭娇摄
“我平时会通过开直播、发抖音和小红书的方式,推广这项非遗技艺,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喜爱上这项技艺。”邹汉珍说。
“非遗手作传承的不仅是物品,更承载着故事和风土人情,每一个手作由于制作过程的变化,都有其独一无二性,这也是非遗的魅力所在,我们有责任发扬光大。”队员曾焱楠说道。
图为实践团队学习棒槌花边 通讯员 郑云倩摄
在学习过程中,实践队员对棒槌花边技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针对非遗传承难、发展难的问题,实践队员认真探讨,提出“互联网+品牌”宣传新模式,提出要将棒槌花边“拟人化”“年轻化”,创作符合年轻人审美的IP形象,以历史文化背景打造品牌特色文化,并运用互联网进行推广、宣传,让非遗活下去、火起来。
为了激发人们对非遗传承艺术的兴趣,特别是青少年的热情,队员们纷纷化身“宣传达人”“网络主播”,走入养马岛开展问卷调研与非遗宣传,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人们对于烟台非遗的了解,对工匠精神的学习。
图为实践团队在养马岛开展调研宣传 通讯员 孙铭娇摄
“带领青年大学生学习非遗,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非遗活起来、活下去”社会实践团队带队老师尚柯伶表示,要鼓励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非遗的同时,更要开动脑筋,善用互联网平台,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非遗,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传承非遗。(通讯员 尚柯伶 吕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