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风景线 奋进的时代卷——解码“我的铁路风景”首季活动三重价值
一列列飞驰的复兴号不仅是钢铁动脉的延伸,更化作时代精神的载体。2025年春运期间启动的“我的铁路风景”主题活动,通过人民群众的镜头与笔触,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绘就了幅员辽阔的时代画卷。这场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播实践,以独特的叙事视角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层逻辑。
铁路线即发展线,见证奔跑中国的强劲脉搏
从网友拍摄的影像中,人们读懂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速度。青藏高原上如巨龙盘桓的电气化铁路,长三角地区密集成网的高铁线路,西南山区穿云破雾的桥隧工程,每个震撼镜头背后都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注脚。正如网友@江河入海 在短视频里感慨:“车窗外的风景每帧都在更新,就像国家发展的进度条持续刷新。”活动收集的12.6万件作品中,超过43%聚焦智能车站、无感安检、刷脸进站等科技创新,让公众真切感受到“流动中国”的智慧升级。
归途路即连心路,赓续千年不息的情感血脉
当列车员为留守儿童编织红围巾的短视频登上热搜,当务工人员全家福在高铁车厢定格的画面引发泪点,活动展现了科技时代最珍贵的人文温度。数据显示,34%的作品记录着“反向春运”“云接站”“列车春晚”等新型团圆场景,见证传统习俗与当代生活的创造性融合。这些饱含烟火气的作品,让“跨越山海也要团圆”的文化基因在高铁时代焕发新生,构建起数字时代的集体记忆共同体。
风景带即文明带,勾勒美美与共的精神图谱
活动特别设立的“文明瞬间”板块,涌现出诸多动人故事:大学生志愿者在郑州东站搭建的“爱心书屋”,藏族老阿妈为铁路养护工送酥油茶的暖心画面,00后博主用vlog记录的“高铁静音车厢”体验。这些作品如同散落珍珠,串联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链条。更值得关注的是,28.5%的创作者来自铁路沿线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用多元视角展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图景。
这场全民参与的视觉盛宴,创新构建了“用户生成内容+主流媒体传播+社交平台互动”的新型宣传矩阵。据统计,相关话题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累计播放量突破80亿次,海外传播覆盖196个国家和地区。当铁轨化作画布,车厢变成展厅,每个普通人都成为了时代故事的讲述者,这正是“我的铁路风景”最动人的价值所在——它不仅记录着中国的速度与温度,更彰显着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文化创新实践,正在为讲好中国故事开辟更广阔的叙事空间。(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