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中国叙事:《2025我的铁路风景》首季华章落幕
当高铁穿越秦岭的云海,当绿皮车驶过东北的雪原,2025年春运期间,一场由27万条铁轨故事编织的全民叙事在互联网上掀起热潮。《2025我的铁路风景》首季活动以46天征集27.1万件原创作品、3万余件精选内容、全网传播超40亿次的成绩,不仅刷新了群众参与式宣传的纪录,更以铁轨为轴,铺展出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长卷。
全民创作:小屏幕里的大时代
活动首创“群众视角”的内容生产模式,让旅客从“旁观者”变为“叙事者”。00后网友“小侯同学”用小红书记录下人生第一次独立返乡的旅程:智能机器人引导换乘的郑州东站、5G信号全覆盖的复兴号车厢、扫码即可预订的沿途特色餐食,这些细节被年轻人称为“春运科技彩蛋”。在川藏铁路沿线,藏族姑娘卓玛拍摄的短视频里,雪山下的新站台与传统藏式纹样交融,配文“铁龙驮来幸福路”获赞百万。数据显示,活动覆盖抖音、微博等8大平台,27万件作品中,95后创作者占比达62%,印证了“Z世代”用镜头书写时代的热情。
铁轨延展:从地理线到发展轴
在沪昆高铁沿线,网友“江南旅人”连续15天拍摄不同区段的“速度对比”:湘西段隧道群中列车如银梭穿山,长三角段高架桥上动车组与磁悬浮列车竞速,这些影像被《人民日报》点评为“基建狂魔的十年答卷”。而甘肃网友上传的“慢火车”专题,则展现着另一重风景:穿行于陇南群山的公益列车,车厢里满载老乡们的山货和笑容,车窗上贴着“乡村振兴专列”的红色标识。这种“快与慢的辩证法”,恰如国铁集团负责人所言:“3.6万公里高铁网织就发展线,81对公益慢火车守住幸福线”。
文明镜像:流动中国的温暖切片
活动特别设立的“文明瞬间”板块,收录了1.2万件暖心故事。在哈尔滨西站,大学生志愿者自制“东北话指南”帮助南方旅客;成渝高铁上,列车长用3D打印技术为视障旅客制作盲文时刻表;京广高铁G79次列车上,旅客自发组织的“车厢春晚”登上央视新闻。这些碎片化记录经算法聚合,最终形成40.3亿次传播的“正能量风暴”,网友留言“原来最美的风景不在窗外,而在车厢里”。
当27万双眼睛聚焦铁轨,人们看到的不仅是钢铁动脉的壮美,更是14亿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集体意志。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运输工具”到“文明载体”,《我的铁路风景》用群众语言完成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正如活动收官时网友的感叹:“每一条铁轨都在生长,连起来就是中国的年轮。”这或许正是活动最深刻的启示:人民既是伟大时代的见证者,更是中国故事的执笔人。(李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