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上的中国:2025年铁路规划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03-10 14:05:4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25年是中国铁路发展的关键之年。从“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加密成型,到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再到技术攻坚与民生服务的双轮驱动,中国铁路正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擘画新时代交通强国的宏伟蓝图。

  投资与建设并举,夯实“硬联通”基础

  2025年,全国铁路建设将延续高强度投入态势,全年计划完成基建投资5900亿元,投产新线2600公里。以长三角为例,该区域铁路建设投资超1300亿元,涉及32个在建项目,包括杭衢高铁、沪苏嘉城际铁路等标志性工程。其中,沪苏嘉城际铁路作为跨省协作典范,串联上海虹桥、江苏吴江、浙江嘉兴三大核心区,设计时速160公里,建成后将实现示范区内跨省通勤“半小时直达”。这一项目不仅填补了长三角轨道交通空白,更以“一年从规划到开工”的效率,展现了国家战略落地的“中国速度”。

  技术创新破局,攻克“超级工程”难关

  2025年,中国铁路建设迎来技术攻坚密集期。崇太长江隧道、盐宜高铁过江通道等6条越江隧道同步推进盾构施工,创下高铁跨江通道集群施工新纪录。在巢马城际铁路建设中,马鞍山公铁大桥以主跨1120米的设计刷新世界斜拉桥跨度纪录;甬舟铁路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则以1488米的主跨成为全球最宽跨海大桥,其桥址处最大水深达95米,技术难度堪称“桥梁界的珠峰”。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是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跨越的生动注脚。

  区域协同联动,释放“黄金动脉”潜能

  铁路网升级正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催化剂”。以东方枢纽上海东站为例,这一总建筑面积138.7万平方米的综合枢纽,规划15台30线,未来将实现沪通铁路、沪苏湖铁路与浦东机场T3航站楼的无缝衔接,助力上海构建“西虹桥、东东方”双空铁联运枢纽。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渝昆高铁重庆至宜宾段已进入铺轨阶段,通车后重庆至昆明仅需2.5小时,西南地区“3小时经济圈”加速成型。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跨境通道的运量持续攀升,2025年春运期间跨境旅客运输量同比增长超50%,凸显铁路在国际经贸往来中的纽带作用。

  服务与效益并重,书写“人民铁路”初心

  铁路建设不仅追求速度与规模,更注重普惠性与获得感。2025年,铁路部门进一步优化12306系统功能,试点“系统自动提交购票订单”,将候补购票兑现率提升至75.2%,单日售票峰值达2162.6万张。在货运领域,铁路物流中心增至40个,全年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约600亿元,小微企业通过铁路物流金融服务获得授信占比超80%。从“静音车厢”服务拓展到互联网订餐覆盖89个车站,从公益性“慢火车”持续开行到冷链物流专列助力乡村振兴,中国铁路始终践行“发展为了人民”的使命。

  2025年的铁路规划,既是对“十四五”目标的收官答卷,也是面向“十五五”的起跑宣言。当17.5万公里铁路网纵横神州,当7100公里高铁里程串联城市群,中国铁路正以铁轨为笔、以山河为卷,书写着高质量发展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的时代篇章。这不仅是交通强国的现实图景,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李齐龙)

责任编辑:吴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