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赣鄱大地 唱响凡人歌

2025-03-20 11:20:1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月16日,赣鄱大地,瑟瑟寒风,扑面而来。在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公司向塘机务段加沙作业区,一个人,身着防护服,头戴安全帽,静立在沙管旁,双眼有神注视着缓缓停靠的机车。白色口罩严严实实的包裹着嘴鼻,帽子下透露出银黑交错的头发,不显沧桑,却显老练,这个人就是向塘机务段整备车间加沙工人田海生。

  2月16日8时整,阳光还未遍布大地,田海生早早就接好班,来到加沙作业区,在了解了前一天的作业情况后,便开始起一天的准备工作来。对于加沙工人而言,早上是最忙碌的时候,加沙装置设在两根轨道中间,由于区域限制,加沙房内无法存储大量的沙子,经过一晚上的消耗,加沙房内存沙已所剩无几,而此时,便要补足存沙。储存沙子的干沙间离加沙房一百余米,因此加沙工人需在百米外的干砂间运送沙袋至加沙房内,并将沙袋中的沙子一袋一袋倒入吸沙装置内。

  8时零5分,田海生推着小车走过道口,来到存储沙子的干沙间,20余平的小房间内,整整齐齐的堆着几千袋沙子。只听一声声重物与金属冲击的闷声响起,田海生将一袋袋沙子搬入小车内,直到小车已经装不下了,田海生才渐渐停下搬沙袋的手,此时,从口罩缝隙中呼出的热气已经在眼睫毛处形成了一丝细密的水珠。田海生没有理会,而是迅速将一车沙子运回加沙房内。

  几分钟后,田海生推着装卸沙子的小车来到加沙房门口,加沙房门口有一小坡,只见田海生猛的一用力,运输车冲上小坡,恰到好处的停入加沙房内。三四平米的加沙房里,正中央设置了一个吸沙装置,装置内堆积的“沙丘”正在通过一个小口慢慢下陷,形成一个“圆盘”,墙角摆布着两把铁锹,铁锹之下放置着一把镰刀。田海生慢慢朝着镰刀的方向走去,而后搬起一袋沙,用镰刀缓缓割开沙袋,沙袋中的沙子便缓缓落入吸沙装置内。随着时间的过去,最后一袋沙也完全倒入了吸沙装置内。田海生这才推起小车,再次前往干沙间。

  一袋沙子约30斤重,一人一次最多只能搬运20袋,即便如此,一天最少也要拖五车,平均装卸沙袋100袋,装卸重量达3000斤。这工作强度对于一个已逾50的职工而言,有着不小的压力,而田海生一干就是两年,推车搬沙运沙超1800次。“记得刚从隔开组转到加沙组时,第一天干完活后,就腰酸背痛,直不起身,直到一个星期后才开始慢慢适应。”推着小车前往干沙间的路上,田海生笑着说道。在那一刻,这个五十多岁的老职工眼里看不到一丝抱怨,一丝退缩,有的只是一股不服输的劲。

  9时10分,随着最后一袋沙缓缓倒入吸沙装置内,一天的沙量基本配齐。6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田海生的额头却布满了细密的汗珠。搬沙结束后,田海生却没有急着去休息,而是拿起墙角的铁锹,将散落在加沙房内的沙子进行清理,等一切打扫干净后,田海生才缓缓回到公共休息室内。

  休息室内,只见三四平米的小房间内,分散的摆布着三张桌子,三把椅子,靠门的桌子上整齐的摆放着两台电脑,旁边的一张桌子上放置着一个热饭的微波炉,在最内方靠窗的桌子上摆放着几个茶杯,茶杯旁立着一个饮水机。小房间里,摆放着很多东西,却很整齐,阳光透过窗户撒在房间的地板上,在寒冷的冬天,提供了一丝温暖。田海生坐在椅子上,倒上一杯茶,介绍道,1971年的他出生在四川什邡县,18岁应召入伍,参军3年,1993年退伍后,便应聘进入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公司向塘机务段,成为一名隔离开关值班员。2022年,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铁路隔离开关实现自动化,田海生所在班组解散,“当时我的想法是,服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我,我就上!”田海生平和的回忆到,脸上带着常有的微笑。正巧那时,加沙区急缺人手,田海生被分配至整备车间加沙组成为一名加沙工人。

  9时28分,随着一台机车缓缓停靠在加沙区,机车停稳后,田海生早已站立在加沙管旁。田海生熟练的打开机车沙箱盖,将加沙管对准沙箱口,打开加沙开关,细沙顺着加沙管快速注入机车沙箱内,不一会儿八个沙箱便被填满。随后,一台台入库的机车,在加沙区停留加沙,一台机车最少十几分钟,田海生没有一丝不耐烦,认认真真对待每一台机车。

  中午12时,温暖的阳光铺满大地,而这时,忙碌的加沙区终于得以停歇,田海生这才停下手中的活来,好好休息一下,他所带帽子的帽檐上已然堆积起浅浅的一层灰,田海生用手轻轻的擦拭了一下,说到“干这一行,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要的就是坚持的下来。”随后,田海生趁着短暂的休息时间,迅速吃起饭,也许是疲劳过度,也许是饭菜好吃,那一刻田海生吃的特别香。短暂的休息过后,田海生继续忙碌起来。

  19时,当最后一缕阳光离开大地,天际渐渐变得黝黑,田海生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家的路上,一首轻音乐响起,悠扬的歌声中,田海生哼着曲调,暂时忘却了一身的疲劳,自在且轻松。(熊永福)

责任编辑:吴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