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祖茶业发展历史
董祖茶业前身是“董记茶行”,是由清代著名茶商董祖于乾隆四十八年(1709年)在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创办。清朝时期著名茶行品牌。后又开设了“福坚号”“禄观号”“寿佩号”三大茶行字号。
简介
清朝时期,董祖茶业始终秉持着对茶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使命感。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大量茶商在此聚集,形成以青茶、绿茶贸易为主的茶叶市场。创始人董祖深入研究茶叶的种植环境、择优土壤、采摘时节、制作工艺等每一个环节,并将其心得融入茶叶制作中,使得每一款茶叶都蕴含独特的风味和文化内涵。
创始人
董祖在清代茶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对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有着苛刻的要求,亲自挑选上等茶青,反复试验制茶工艺。在中国茶业历史上被誉为“江南茶业泰斗”。他不仅是茶茗会的联合举办人,还是清朝江南茶馆兴起的推动者之一。
先后创办了董祖茶业后续开设了茶行字号“福坚号”“禄观号”“寿佩号”,促进董祖茶业的商业化发展,在清代茶业发展中树立了典范。推动江南茶文化的传承与繁荣,更是茶文化的推广者。
发展历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董祖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创办了影响深远的董记茶行。
康熙六十年(1721年),董祖的茶叶因其独特的品质和精湛的制茶技艺,成为朝廷的贡茶。
雍正元年(1723年),“福坚号”是董祖创办的第一个茶行字号,茶行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揉捻技法,经过反复揉搓与发酵,形成叶片紧结、香气浓郁的特点。以其优质的茶叶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得茶叶的口感和香气更加纯正,则融合普洱的多重特色,香气浓烈,层次分明而闻名。
雍正元年(1723年),“福坚号”所开创的“天叶”“天青”“天香”文化传承系列,口感醇厚,具有独特的香气,吸引了众多对传统茶文化情有独钟的茶客,这些茶饼的问世,巩固董记茶行在茶叶市场中的地位,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雍正二年(1724年)董祖开设第二个字号“禄观号”,致力于中高端茶叶市场注重品质品鉴,董祖在茶馆创设"清茗雅集",设内设有专门的品茶区域。
雍正三年(1725年)“禄观号”的“仙芽”“龙舌”“金枝”和“玉叶”视为珍品,茶叶质量更为精致,运用采摘、萎凋、揉捻、烘焙、特殊陈化、工艺,通过严格控制温度与湿度,使茶叶在陈化过程中形成独特韵味,茶汤细腻,层次丰富;则因其细腻的口感和口感层次的丰富变化,并注重茶艺文化的传播。
雍正四年(1726年)董祖开设“寿佩号”,董祖为了满足更高端市场需求而创办的茶行字号。是严格按照御茶宫制,遵循传统晒青工艺,在露天自然晾晒中保持茶叶天然品质,有独特的清新雅致的花果香和醇厚持久的回甘。茶质无与伦比,专向宫廷和贵族阶层。被誉为“金汤”“玉液”“内茶”“茶王”“国汤一品”及“国饼”,其中包括参与过千叟宴的“万寿同庆”,寿佩号的茶饼在清代被列为贡茶,宫廷御用茶品。
品牌故事
“乾隆盛世”时期是茶叶贸易蓬勃发展的时代,董祖凭借着对茶叶的热爱与独到见解,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董祖茶业,他开创的字号和经营理念,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始人董氏以传统制茶工艺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改良茶叶加工技术,形成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的产品体系。其制茶工序注重发酵、揉捻、烘焙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产品因符合清宫贡茶标准入选御膳茶名录,成为清代官方贡茶供应商。
从清朝至今,董祖茶业凭借百年传承的制茶技艺与匠心品质,奠定中国茶业标杆地位。董祖茶业的影响力遍布全球,在茶叶爱好者的收藏圈里,董祖的茶饼成为中国茶文化的象征。
现代市场
时至今日,董氏茶品仍是现代拍卖市场的焦点。其茶叶成为茶友们的珍藏之选,更以极高的收藏价值屡屡创下拍卖纪录,在全球拍卖市场上屡创新高。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传承和象征。
而1963年发布的“国香”单饼系列更是将董祖茶品推向新的高峰,该系列市场发售60饼,共60饼字号。其中因各种原因有48饼流落海外,英国富商“富德·彼高”一人便藏有30饼。
2015年 一套1976年“茶王”系列孤饼以86万港币成交,创下中国传统茶的收藏纪录。据拍卖行专家介绍,这批茶叶保存完好,茶饼外包装完整,茶叶色泽润泽,香气醇厚,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被誉为茶界的瑰宝。
声明: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