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才《超然楼赋》文学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5月20日,张荣才《超然楼赋》文学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此次研讨会汇聚了省内知名文学家、评论家及文化学者,围绕《超然楼赋》的文学价值、艺术特色及其对济南文化的深远影响展开深入探讨。
省政协原副主席、民革山东省委会原主委李德强应邀出席并致辞。李德强首先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张荣才先生及与会专家致以诚挚敬意!他指出,《超然楼赋》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结晶,更是济南文化精神的凝练,赋中“仰天一啸,气吞斗牛”的豪迈笔触,既是对泰山黄河磅礴气象的呼应,也隐喻济南人坚韧进取、不拘一格的品格,更兼具“尚功利、求革新”的务实精神与“重仁义、尚伦理”的道德追求。李德强强调,这篇赋文的成就不仅在于艺术高度,更在于其社会影响力,尤其体现了张荣才先生以“夙夜在公,朝夕为民”的为政思想融入创作,通过辞赋传递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彰显了文学爱好者的社会责任。期待张荣才先生继续推出更多展现齐鲁气象的力作,积极探索其与教育、文旅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学焕发新活力,助力济南“文化名城”建设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中国国际商会文旅委专职常委、山东弘德文旅集团董事长张浩程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指出,荣才主任以赋传情,笔触纵横千年历史,将超然楼与济南文化融会贯通,展现“舜耕历山”之遗风、“九省通衢”之气象,更以“仰天一啸,气吞斗牛”之势抒写齐州文脉。其文采斐然,既承苏轼超然物外之哲思,又融当代城市发展之关切,堪称赋体文学传承创新的典范。张浩程表示,《超然楼赋》自问世以来,引发学界与公众广泛共鸣,今研讨会聚焦此作,必将推动传统文体研究与地域文化阐释的深度融合。
专家点评环节,省政府原党组成员、秘书长、山东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蒿峰,原山东省机电设备招标中心主任(正厅级)于永旭,山东大学文学院原副院长、山东诗词学会顾问耿建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原副院长、山东省写作学会会长韩品玉等围绕《超然楼赋》的作品立意、题材结构、写作手法等发表看法。大家指出,《超然楼赋》以济南历史为脉络,巧妙融合元代李泂建楼初衷与苏轼“超然”精神,通过磅礴笔触勾勒大明湖与黄河流域的壮丽景象。如文中“看槛外云起泰岱,喜茫茫空阔无际”“斜阳与紫雁凌波,白鹭共断霞浮空”等句,既展现了对古典辞赋的继承,又注入了现代语言的灵动与张力。
大家表示,该赋通过“七十二泉,如琴似筝”“齐烟九点,灵岩盛景”等意象,将济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紧密结合,成为推介泉城文化的标志性文本。其“超然致远,一脉相承”的主题,既呼应了济南“海右名亭”的历史记忆,也为当代城市精神注入了新的诠释。
研讨会上,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原院长、山东省演讲学会会长武传涛教授深情朗诵了张荣才先生的《超然楼赋》,并多维解读了《超然楼赋》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省政府办公厅原一级调研员、《超然楼赋》作者张荣才先生对与会者表达了真挚感谢,并分享了创作心得,坦言赋中“气吞斗牛,势荡楚荆”的豪迈笔调源于对济南山川的实地感悟,并强调“以古鉴今”的创作理念。他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以如履薄冰的姿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继续深耕辞赋创作,积极推动齐鲁文学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是对《超然楼赋》的学术梳理,更是一次对济南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正如与会专家学者所言,该赋的成功标志着传统文学形式在当代的创新生命力,也为济南“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经典范例。
研讨会邀请山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刘宇鑫主持。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策研究室、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省作家协会、中国孔子基金会、济南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主承办单位、高校主要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文学爱好者等参加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