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精神中的廉文化

2025-06-27 13:26:1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翻开商业文明的历史长卷,徽商群体以其独特的廉洁品格与文化精神,书写了“贾而好儒、义利并举”的传奇篇章。他们始终遵循“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廉洁理念,不仅成就了明清时期“无徽不成镇”的商业传奇,更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商道廉心,义利相生

  徽商的商业智慧,首先体现在对“义利之辨”的深刻理解上。与寻常商贾不同,徽商将儒家伦理融入商业实践,形成了“以义制利”的经营哲学。史料记载,清代茶商胡雪岩在对外贸易中,坚持“货真价实”,以诚信赢得国际市场认可;著名徽商吴鹏翔、詹元甲等人在饥荒时期面对囤积居奇即可获利的诱惑,仍坚持平价出售粮食。这种将道德置于利益之上的商业操守,使徽商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脱颖而出。

  更难得的是在致富后,他们仍坚守初心,积极回馈社会。修桥铺路、捐资办学、救济贫困,将财富用于公益事业。据史料记载,徽商在徽州“十家之村,不废诵读”,且书院数量“居全国之冠”。歙县棠樾大盐商鲍志道曾捐3000白金修紫阳书院,捐8000白金修山间书院。歙商汪兆晁对义馆无力延师者,每年均捐资数百金。清道光八年,绩溪学者胡培翚在县城倡设东山书院,墨商胡余德捐银1000余两。这种“富而好行其德”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徽商廉洁文化的深层内涵。

 文化铸魂,儒商互济

  徽商的廉洁品格,根植于徽州独特的文化土壤。在这里,朱熹理学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与商业实践奇妙融合,形成了“商而兼士”的独特现象。徽商子弟自幼接受四书五经教育,许多人在经商之余仍手不释卷。清代绩溪商人章策,经商数十年坚持每日读书,其书房"留耕堂"成为当地文化地标。

  这种文化基因自觉催生了独特的商业伦理。徽商将“诚信”具体化为“三不欺”准则:货不二价、秤不准星、斗不满斛。在商业契约中,他们首创议单制度,将口头承诺书面化,开创了商业诚信的制度化先河。正如当代学者王振忠所言:“徽商将儒家伦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商业规范,这是中国传统商业文明的重大创新。”

 家训立规 薪火相传

  徽商廉洁文化的生命力,更体现在系统化的传承机制中。现存的数百部徽州家谱中,几乎都载有廉洁经商的训诫。休宁《海阳吴氏族谱》训示:“贸迁以义,利自生焉;专欲无厌,终罹咎殃”,强调义利相生的辩证关系。歙县《许氏统宗谱》要求族人:“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内不欺心”,这些家训通过祠堂教育、族规约束等方式,将廉洁理念代代相传。

  这种传承造就了徽商“三世不衰”的商业奇迹。以婺源茶商程世培家族为例,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清光绪九年(1883),程氏家族连续十二代经营茶叶贸易,始终恪守“不以次充好”的祖训。徽商家族能够延续数百年的商业辉煌,靠的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对廉洁底线的世代坚守。

  如今,在徽州古村落中,那些历经风雨的“戒欺”匾额、“诚信”碑刻依然清晰可见,先贤们“以义取利”的故事仍在传颂。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为我们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从徽商文化中汲取智慧养分,让流传千年的廉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胡婧昱)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