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职教”的浪潮下 党员干部如何守好育人“主阵地”?
在“AI+职教”的浪潮奔涌而至的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作为职业院校育人工作的核心力量与政治引领者,肩负着守护育人“主阵地”、确保技术赋能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向同行的重大责任。要守好这块阵地,关键在于主动拥抱变革、坚守育人初心、提升驾驭能力、强化风险防范。
筑牢思想根基,坚守育人初心与政治方向
强化理论武装,明确“为谁育人”:持续深入学习关于教育、科技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清醒认识到AI是工具,育人是目的,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目标。党员干部要带头站稳政治立场,确保AI技术应用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前进。
坚守立德树人核心地位: 时刻牢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制器”。AI赋能职教,不能只重技能传授而轻价值塑造。党员干部要带头推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培育、工匠精神涵养深度融入AI驱动的教学全过程,确保技术红利惠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引领正确技术价值观:在师生中积极倡导“科技向善”的理念。引导大家辩证看待AI:既看到其提升效率、优化教学的巨大潜力,也认识到其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过度依赖等)和对人文关怀的潜在冲击。党员干部要成为理性看待和负责任使用AI的表率。
提升数字素养与领导力,成为“AI+职教”的引领者
主动学习,拥抱变革:克服“本领恐慌”,带头学习AI基础知识、了解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如智能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训、个性化学习路径、智慧校园管理、人才需求预测等)。积极参加相关培训、研讨,理解技术逻辑和可能带来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变革。
提升数字化领导力:党员干部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教育、懂管理。要具备前瞻性视野,能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发展战略,思考如何将AI技术有效、有序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重构、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评价改革等核心环节。具备推动组织变革、引导教师适应的能力。
做教改创新的“催化剂”: 鼓励、支持并带头参与基于AI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推动建设或引入适合本校需求的智能化教学资源和平台。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保护一线教师在探索AI教学应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聚焦主责主业,确保AI技术赋能育人实效
推动AI与教学深度融合:引导教师利用AI工具实现精准教学、提升实训效能、优化评价方式。党员干部要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应用痛点,协调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技术应用真正服务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强化实践育人特色:职业教育核心在“手脑并用”。党员干部要特别关注AI如何赋能实训环节:利用VR/AR技术模拟高危或高成本场景;利用智能设备采集分析操作数据,提供即时反馈;利用大数据对接产业需求,动态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确保AI技术强化而非削弱职业教育的实践特色。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心理健康: AI应用可能加剧数字鸿沟或带来新的心理压力(如被算法评价的焦虑)。党员干部要推动建立帮扶机制,关注弱势学生群体;加强网络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使用技术,培养信息甄别能力和人机协作能力。
强化风险意识与阵地管理,筑牢安全防线
坚守意识形态安全底线:高度警惕AI技术可能被用于传播错误思潮或有害信息。党员干部要加强对AI教学平台、资源内容的政治把关和意识形态风险评估。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内容审核和管理机制,确保育人阵地的清朗空间。
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AI应用高度依赖数据。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数据安全意识,推动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管理的规范制度和安全保障体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师生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益。
防范技术依赖与伦理风险: 防止过度依赖AI导致教师主体作用弱化、师生情感疏离或教育公平性问题。党员干部要加强伦理审查和规范制定,倡导“人本AI”的应用理念,确保技术应用符合教育伦理。
发挥组织优势,凝聚育人合力
党建引领,协同推进:将“AI+职教”发展纳入党建工作重要议程。通过党组织生活、主题活动等形式,统一思想、交流经验、破解难题。协调各职能部门力量,形成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建强教师队伍:党员干部要关心教师发展,积极为教师提供AI教学能力培训、资源支持和实践平台。将教师运用AI技术改进教学的能力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教师主动适应变革。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组建跨学科教学创新团队。
深化校企社协同:借助AI技术,更精准地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党员干部要积极推动与AI技术领先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数据资源,促进产教融合在AI时代走向深入,使育人阵地更紧密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AI+职教”的浪潮不可阻挡,它既是挑战,更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机遇。党员干部作为职教战线上的“关键少数”,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筑牢坚实根基,切实守好、用好、发展好职业教育这块至关重要的育人“主阵地”。(古福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