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海信班”:产教融合育“双碳”英才的实践探索
在国家“双碳”战略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背景下,青岛大学与海信集团以“青大·海信班”为载体,构建“产教平台赋能、实践体系重构、双创课堂升级”三位一体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大方案”。
破界融合: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新生态
传统工科教育中,高校理论与企业实践的脱节问题长期存在。青大与海信直击痛点,将“产业链”需求融入“教育链”“创新链”,形成协同育人新模式。
课程体系共研是核心载体。双方联合组建教学委员会,开发涵盖专业技术、质量管理、职场能力的特色课程。《工业4.0与智能工厂》以海信空调平度工厂为案例,详解数字化技术降耗30%的实践;《QC工具与质量改进》引导学生将 “零缺陷” 理念与节能减排结合。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联合授课,160余学时纳入学分管理,课堂参与度超95%。
实践平台共建打造“沉浸式”环境。依托海信智能制造基地,构建“认知实习-轮岗实践-项目攻坚”三级实训体系:大二学生了解绿色生产流程,大三参与工艺优化,大四介入企业项目。2021级学生在平度工厂实习时提出3项工艺优化方案,降低能耗12%;近三年学生参与双碳课题30余项,申报节能专利6项。
双导师制让学生触达行业前沿。每班配备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双班主任,每位学生由科研导师与实践导师共同指导。海信质量部总经理何强结合行业经验指导质量改进项目,青大教授柳林则带领学生将精益生产理论应用于产线优化,形成“理论-实践-反馈”闭环。
四阶贯通:锻造 “学用一体” 实践能力
“从课本到工厂,差的是‘做中学’的桥梁”青大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李延辉表示,海信班构建“基础实训-综合实践-创新竞赛-产业应用”四阶体系,推动学生能力与产业需求同频。基础实训紧扣产业实际。《设备管理与TPM活动》中,企业导师结合设备故障率数据指导维护方案;《精益生产》通过日本案例传授DMAIC方法论。2022级学生王浩认为,课堂不仅学技术,更学如何解决“双碳”难题。
创新竞赛成为能力跃升“催化剂”。校企联合举办“海信杯”大赛,每年孵化20余个节能项目。2024年,学生团队研发的“大温跨冷热联供海水淡化系统”解决数据中心散热与水资源循环问题,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已在工厂试点。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50余项,80%课题源自企业痛点。
产业应用推动成果落地。大四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攻关:2023届毕业生孟凡伟主导的“变频压缩机装配线智能化改造”降耗15%。数据显示,70%毕业设计对接企业需求,40%成果被采纳。海信人力资源部称,海信班学生入职适应期缩短60%,技术创新意识突出。
机制保障:激活协同育人内生动力
可持续的产教融合离不开机制创新。青大与海信通过“三融三创”体系(融课程、平台、资源,创机制、模式、生态),为育人提供长效保障。
动态调整机制下,联合教学委员会每年更新培养方案。2023年新增“碳中和与家电产业转型”选修课,由企业研发总监与高校教授共授;实习考核将“双碳”指标纳入硬标准,学生需提出至少一项节能减排建议。海信专项奖学金最高3000元,近三年56名学生获奖。
资源互通强化科研育人。双方围绕热泵技术、余热回收共建科研平台,课题向本科生开放。近三年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能源领域论文7篇,申请专利9项。2021级学生李佳琪参与的换热器清洁技术项目,解决企业生产难题。
人才评价与输送机制实现校企共赢。海信班实行“目标考核+动态管理”,对违规或表现差的学生淘汰;优秀学生应聘海信可免英语及无领导小组面试,入职享2000元补贴。目前30%毕业生获评企业“技术新星”,成为区域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成效彰显:为产业升级输送“生力军”
多年实践中,海信班育人模式成效显著。人才培养方面,近三年考研升学率超50%,14名学生进入“双一流”高校;就业率接近100%,80%以上入职制造业龙头或科研院所,30%在海信任技术骨干。
教育创新方面,联合开发的5门课程入选青大优质本科课程,“三阶实训”“双导师制”等经验被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0余所高校借鉴,形成可复制的产教融合范式。
海信(山东)空调副总裁别清峰表示,合作不仅为企业输送了人才,更反哺了产业升级。青大副校长何燕强调,未来将拓展 “双碳” 领域合作,培养更多 “精技术、懂产业、善创新” 的人才,为制造强国贡献力量。(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