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学子赴崂山道乐研学 遇中美教授共探传统音乐线性之美
2025年7月11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道教音乐学习团队赴崂山太清宫开展深度研学,在千年道韵中聆听了《崂山大赞》《崂山小赞》等祈福雅乐及超度亡灵的《小救苦引》,并与国际学者共同揭开了中国传统音乐线性思维的奥秘。
安师学子与道乐演奏老师们合影 赵青云供图
宫观仙乐启学术之门
太清宫内,清幽的道乐旋律承载着历史的回响。演奏老师一句 “用西方和声技法创作的道教音乐,总少了那份独特的韵味",道出了线性思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核心地位。团队实践中,遇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教授、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韩梅教授和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罗旻教授和青岛大学研究生学姐,并向教授们和学姐请教。
安师学子代表与中田纳西州立大学韩梅教授(左二)、青岛大学罗旻教授(右二)、道乐演奏老师(中间)、青岛大学研究生(左一)共同讨论 董翔供图
阴阳道场见千年礼乐
“崂山道乐源于唐代宫廷音乐与胶东民歌的融合体,按"阴阳"分为阴道场与阳道场。”太清宫温道长的讲解揭开崂山道乐的双重面相。团队亲历《小救苦引》哀婉超度的阴仪之境,感受《崂山大赞》欢畅祈福的阳仪之光。后者将宫廷雅乐与崂山民间音调熔铸一炉,其明快的节奏与醇厚的韵味,成为道教"天人合一"音乐观的鲜活注脚。
安师学子代表请教太清宫温道长崂山道乐 赵青云供图
中西学者研非遗新声
学生代表在采访中深切体会到:“从八百名源的古老配器智慧到阴阳道场的活态实践,线性思维始终是传统音乐的命脉。”崂山道乐作为唐代宫廷音乐的活化石与民间祭祀的活态传承,其保护研究对激活中华礼乐文明具有当代意义。安师学子将带着对线性思维的深刻领悟,在音乐教育与创作中延续这缕穿越千年的清音。(赵青云)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