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驻村直播看治理新章

2025-07-21 14:45:5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田间地头,一部手机,一场直播。当驻村书记们从走村串户的“泥腿子”变身为镜头前侃侃而谈的“带货主播”,改变的何止是农产品的销路?这方寸屏幕间,正悄然重写着干群关系的密码,更转动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大乾坤。

  驻村干部躬身捧起农产,汗水浸透衬衫仍笑着讲解产品的场景,已非新鲜画面

  当村民亲眼见证书记为滞销杏子熬夜直播至嗓音沙哑,目睹干部开着私家车上门收腊肉、扛菜籽油,疏离感便悄然转化为信任感。古语有云:“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直播镜头将干部的辛劳与焦虑实时呈现,“为民服务”四字由此化为可触可感的温度。屏幕这端连着网友下单助农的热情,那端系着村民舒展的眉头与鼓起的钱袋——治理的根基,正在“看得见的付出”中愈加深厚。

 这温度背后,是技术正在为城乡鸿沟架起“云梯”

  如今,驻村干部以手机为“新农具”,直播为“新农活”,在田间地头架设起直通大市场的数字桥梁。古人笃信“酒香不怕巷子深”,而在万物互联的今天,技术赋予了这句古训全新的时代内涵。然而需要警醒的是,若沉迷于观看人数与点赞量的虚火,却忽视冷链物流、品牌培育等根基建设,便如古训所诫“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真正的赋能不在流量狂欢,而在于以数字之力贯通产供销全链,使“小农户”永久锚定“大市场”,避免技术红利沦为昙花一现。

  流量狂欢终会落幕,可持续的振兴呼唤更多“不走的带头人”

  当驻村书记从镜头前的“头雁主播”悄然转身为幕后的“孵化教练”,一场更深层的变革已然萌发。他们指导村民用乡音拍出更亲切的家乡视频,带动普通农户自信地举起自拍杆。这正应了古训的精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直播助农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以干部的“点燃火种”,激发本土人才的“燎原之势”。当村民成为振兴的主角,乡村振兴才真正拥有了不竭的造血之源,避免了“人走技凉”的治理困境。

  小小直播间,实为治国安邦的微观镜像

  其喧腾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治理逻辑:它印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永恒生命力——当干部直面网友“发货时效”“质量保证”的质询,便是将服务置于阳光下的精准倒逼;它更揭示了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激活”,无论返乡青年重拾乡土价值,还是手艺人增收后的笑容,都在诉说着,治理的终极标尺,永远是群众脸上绽放的光彩。

  驻村干部点开直播间的刹那,按下的实则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加速键。那里有干群同心的温度,有科技赋能的锐度,更有人才星火的亮度。(绵阳科技城新区  乔静)

责任编辑:李 震
新闻关键词:直播镜头治理干部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