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密织全国网 开启城市协同发展“铁”时代

2025-07-21 17:00:3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25年,中国铁路以16.5万公里的运营里程织就全球最密集的交通网络,覆盖99%的2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网络覆盖97.2%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这张由钢铁铺就的“经济动脉”,不仅重构了城市间的时空关系,更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激活内需潜力、促进国际互联互通的核心引擎。当CR450动车组以400公里时速穿梭于城市群之间,当中欧班列载着“新三样”跨越山海,中国铁路正以“硬联通”推动“软融合”,书写着交通强国的时代答卷。

  经济动脉,从“地理阻隔”到“要素畅流”的跨越

  铁路网络的加密,直接打通了区域经济循环的“最后一公里”。以呼和浩特为例,作为“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其客运段管辖的列车每日将内蒙古的乳制品、牛羊肉运往京津冀,同时将长三角的电子产品、珠三角的轻工业品送至草原深处。2025年数据显示,全国铁路货物运输量突破250亿吨,其中高铁快运实现“12小时全国达”,昆明的鲜花、敦煌的鲜果通过高铁冷链运输,损耗率从15%降至3%,农产品附加值提升40%。这种“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格局,催生了新的经济地理。中老铁路开通三年运送1390万吨货物,带动云南与东南亚的贸易额年均增长25%;成渝中线高铁建设期间,沿线城镇GDP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铁路网络的“毛细血管效应”,让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高效配置,为县域经济、乡村产业注入发展动能。

  民生温度,从“出行焦虑”到“美好体验”的升级

  铁路覆盖的深化,本质上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在内蒙古,过去从呼和浩特到鄂尔多斯需4小时车程,如今高铁将时间压缩至1.5小时,通勤化运营让“双城生活”成为现实。全国范围内,日均开行旅客列车超1.1万列,可运送1700万人次,移动支付、在线选座、静音车厢等创新服务,让“坐着高铁看中国”从愿景变为日常。更值得关注的是,铁路服务正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跃迁。针对老年旅客的“银发列车”配备无障碍设施、医疗箱和方言服务;针对旅游需求的“冰雪专列”“草原专列”串联起景区与民宿;针对商务客群的“智能车厢”提供5G办公环境。这些细节背后,是铁路部门对“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深刻践行。

  全球视野,从“交通跟随”到“标准引领”的突破

  中国铁路的覆盖,不仅重塑国内经济版图,更在全球舞台上定义新规则。截至2025年,中欧中亚班列通达37个国家300多个城市,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中国制造”通过“钢铁驼队”走向世界,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50%,成本仅为空运的1/5。在技术领域,中国主持制定的UIC高铁国际标准达13项,覆盖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全链条,CR450动车组的运营速度、制动距离、能耗等指标均领先全球。这种“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重突破,让中国铁路成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中老铁路采用中国标准建设,带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跟进;雅万高铁开通后,印尼总统佐科称赞其“改变了印尼的交通史”。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再到“标准输出”,中国铁路的全球化路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现代化样本。

  铁轨之上,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

  当16.5万公里的铁路线串联起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高铁与普铁、城际与市域铁路形成多层次网络,中国铁路已超越单纯的交通工具属性,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符号。它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消弭了发展差距;不仅提升了运输效率,更重塑了社会形态;不仅服务国内需求,更引领全球趋势。在这张由钢铁与智慧编织的巨网上,每一个节点都是发展的机遇,每一条线路都是希望的通道。中国铁路的覆盖,覆盖的是国土,连接的是人心,通达的是未来。(侯利彬)

责任编辑:李 震
新闻关键词:中国铁路高铁全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