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驱动一路奋进的速度密码

2025-07-22 13:43:3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要说人类的交通工具史,铁路绝对算得上一次重大革命。今年是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铁路也从时速24公里到时速450公里,跨越200年的巨变令人振奋。然而中国高铁却是短短30年,就从蹒跚学步的追赶者,蜕变为领跑世界的“国家名片”,其一路奋进的轨迹,深刻诠释了自主创新与战略定力的澎湃伟力,这是一部以远见为笔、以汗水为墨写就的奋斗史诗。

  “中国速度”,何以不断刷新?我们不妨从四个关键词回顾中国高铁发展征程,分别为:“跨越、跃升、温度、名片”。中国高铁,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中国速度”实践,是一代代科研人员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啃下核心技术硬骨头,彻底挣脱了技术枷锁。言简意赅地说,就是一列复兴号凝聚着50余万个精密零件,背后是机械、冶金、材料、电子、信息控制等多领域的协同进化与系统集成。

  起步的微光,照亮了蓄势待发的求索之路。上世纪90年代,当“高铁”概念尚显朦胧,中国已开始潜心筑基。1994年广深准高速铁路以时速160公里初试锋芒,到2003年秦沈客专则将时速突破200公里大关。这些探索如深埋地下的根脉,默默汲取着设计、建造与列车研发的宝贵经验,为随后的爆发积淀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桶金”,即人才与技术的储备。

  开放的胸怀,点燃了引进消化的燎原之火。转机始于2004年国家层面的顶层擘画。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策略,展现出惊人的智慧与效率。中国凭借CRH动车组国产化为突破口,同步攻坚CTCS-2列控系统等核心技术。短短数年研发,以2008年京津城际作为中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震撼问世,随后2010年郑西高铁成功征服世界性湿陷黄土难题,2011年京沪高铁则以2210亿投资与1318公里长度树立标杆,这条高铁路径证明,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方能铸就“中国品牌”。

  创新的跃升,锻造出自立自强的国之重器。从2012年起,中国高铁集中技术攻关,这是关键技术全面自主的激昂乐章。面对哈大高铁高寒冻土、郑渝高铁桥隧比超90%的险峻山区、以及海南环岛高铁热带海洋等世界级工程挑战,中国高铁不仅一一攻克,独创性成果更喷薄而出,并且在2019年世界上首条智能化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时速350公里,每一步突破,都是核心装备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坚实奠基。

  智能的浪潮,澎湃着领跑未来的中国速度。今日高铁,早已超越“飞得快”的单一维度,向着智能化、绿色化、高标化阔步前行。何况还有云计算、北斗导航、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在2023年福厦高铁作为第三条智能高铁开通运营;令复兴号动车组斩获2024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而新一代CR450样车,更在今年7月于北京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中亮相,新一代CR450在能耗、噪声等多领域实现“国际领先”。

  目前,中国高铁已覆盖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营业里程突破4.8万公里的高铁路网,织就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版图,让“千里江陵一日还”成为日常。还有12306移动支付、静音车厢、无障碍设施等细致服务,让速度的追求与民生的温度同频共振,这些肉眼可见的成绩显示出我国高铁的非凡成就,更是亿万民众共享发展红利、触摸时代暖意的幸福之网。

  中国高铁列控技术也在全球舞台崭露头角。2022年匈塞铁路塞尔维亚贝诺段开通,实现与欧盟铁路标准对接,为欧洲铁路网注入中国血液;2023年印尼雅万高铁投运,我国CTCS-3级列控系统全产业链出海,彰显中国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高铁也在于“授人以渔”的本土化合作模式,以“共商共建共享”的东方智慧重构世界交通版图。

  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可控,从穿山越岭到智能翱翔,高铁的奋进之路,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强劲脉动的生动缩影。它用钢轨丈量国土,用速度定义时代,每一次风驰电掣,都在无声宣告,唯有战略笃定与自主创新双轮驱动,方能于时代洪流中踏浪前行。倘若CR450的银色身影掠过地平线,我们看到的是民族向着复兴未来全速奋进的铿锵姿态,车轮滚滚,永不止息。

  中国高铁,这一张有温度的名片,是流动中国的时代印记。高铁改变了中国的地理感知与生活节奏,它让武隆黄草乌江特大桥下的险峻天堑化为畅行坦途,亦让春运归途从漫漫煎熬变为舒适便捷的“一日千里”。同时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工程的可靠、高效与创新温度,并诉说着一个古老国度走向复兴的坚定步履。

  中国高铁,让科技突破的喜悦与民族复兴的豪情在钢轨上共振,让民生温度与国际担当在速度中融合,传递着惠及亿万民众的发展温度。未来,时速600公里悬浮疾驰的列车,则以其钢铁的意志与创新的灵魂,将持续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激动人心的新篇章。(黄金水)

责任编辑:李 震
新闻关键词:中国高铁速度奋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