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越州寻匠艺 弘扬华夏守文心
为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培养文化传承使命感,2025年7月18至20日,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沈国荣学院“电”亮浙里实践小队的成员前往浙江绍兴,深入学习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其黄酒酿造工艺、蓝印花布制作技艺等均是中华文化瑰宝。
靛蓝晕染,布承古韵——蓝印花布
7月18日上午,小队首先来到绍兴市大禹陵扎染工坊,体验绍兴传统蓝印花布和植物染色技术。队员们跟随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步步学习,从传统植物染料(如蓝草、苏木)中提取染液,亲手完成扎结、浸染、氧化等工艺流程,当浸过靛蓝染液的布匹被缓缓捞出,经晾晒后绽放出蓝白相间的雅致花纹,大家惊叹于“以布为纸,以蓝为墨”的东方美学。小队成员许若瑜对此印象深刻:“自己动手做扎染和单纯了解理论知识有很大的不同,原来一块普通的棉布,能在指尖变成承载乡愁的艺术品。”队员们在体验中品味蓝印花布背后“道法自然”的生活哲学。
曲蘖融春,酒藏千秋——黄酒酿造
7月19日,队员们前往绍兴黄酒博物馆。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实践团得知,绍兴黄酒的酿造技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见诸记载,如今这‘酒浆里的学问’已经传承了两千五百年。同学们仔细参观了百年酒窖、传统酿造工坊,深入了解了黄酒“冬酿夏熟”的工艺精髓,并动手体验了浸米、蒸饭、发酵等关键步骤,小队成员俞励擦去额头的汗:“原来每一滴黄酒,都藏着匠人的臂力与心劲,黄酒作为国酒,绝不是浪得虚名。”
此外,小队还有幸邀请到绍兴本地著名的酿酒老师傅现场演示了“开耙”技艺,学习到绍兴黄酒有“酒药、麦曲、鉴湖水”三大核心要素。队员们还品鉴了不同年份的黄酒,感受“越陈越香”“天人共酿”的中国酒文化内涵。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陶缸里鼓动细密的泡沫,是匠人千年的耐心与坚守。
水袖轻扬,腔传雅韵——绍兴越剧
7月19日晚上,小队走进沈园沉浸式体验非遗越剧文化。队员们于古典园林中观赏了原生态越剧折子戏《钗头凤》,剧目以沈园为背景,演绎了陆游与唐琬的凄美爱情故事,越剧艺术的魅力在水袖翻飞与唱腔流转中尽显。演出结束后,越剧演员指导同学们学习水袖功、台步等基本功,并为实践团员们详细解析了越剧"四工调"的唱腔特色。幕布拉开,每个眼神、每个台步都藏着讲究。亲身体验后,同学们对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艺术感染力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机杼声声,丝织新章——轻纺丝绸
7月20日上午,小队前往柯桥轻纺城走访亚洲最大纺织品集散地。柯桥轻纺城具有“一布通达全球”的商贸网络,以及记录超3万商户的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小队在非遗展区体验“丝绸杭罗”织造技艺。在传统提花机前,掀开织机顶端祖辈传下的“织锦图谱”,一朵牡丹要经上千次提综才能成形,密密麻麻的线结如同一本立体的密码簿。同学们看着匠人拉动花本,织机上渐渐浮现出缠枝莲纹样时,读懂了为何古人说“寸锦寸金”。更令人惊喜的是,传统宋锦的纹样被印在现代T恤上,古老的缫丝技艺与数码印花技术碰撞出时尚火花,同学们针对“机器代人”下的工艺传承展开激烈讨论。轻纺城的织机声里,藏着绍兴“经纬交织”的千年匠心。
踏访越州寻匠艺,弘扬华夏守文心。浙江学子探寻家乡故事,走进绍兴,深入探寻非遗魅力,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出一份青年力量。(陈卓 吕函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