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廉洁典范:许国
在徽州浩瀚的历史星河中,明代重臣许国以“绳墨自守、忠廉两全”的品格,成为明清官场的廉洁标杆。这位歙县籍的三朝元老,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其一生以“许国”之心践行廉洁操守,留下“阁老清风”的千古佳话。
清正立朝 拒贪守廉
许国入仕之初,便以“不受私谒、不纳苞苴”闻名。据《歙县志》记载,他任礼部侍郎时,曾主持会试,有同乡举子以“乡谊”为名送来重金求通关节,许国当场掷还礼金,并正色道:“科场乃国之重典,吾岂可为私恩废公义?”在担任吏部尚书期间,他主持官员考核时,连皇亲国戚托请关照的信件都一一驳回,时人赞其“铨衡在手,一尘不染”。万历年间,他奉命重修皇陵,掌管巨额工程款项,却始终坚持每一笔开销必登账,每一项物资必核数,工程竣工后他不仅未贪一分一毫,反而因精打细算而结余白银数千两,悉数上缴国库,朝中上下无不为之叹服。
朴持家 克己奉公俭
身为内阁重臣,许国的生活却俭朴得令人惊讶。他在京城的居所“仅蔽风雨,不事雕饰”,家中陈设多为旧物,连朝服都缝补过多次。据其幕僚回忆,许国每日餐食不过“一荤一素一饭”,同僚曾笑他“位极人臣,何自苦如此”,他却回应:“吾食君之禄,当思百姓饥寒,安可奢靡忘本?” 万历十二年,皇帝为表彰其功绩,特准建造“许国石坊”,而他坚持缩减规制,石坊用料多选本地青石,雕刻纹饰也以“清廉松竹”为主,不施金银,成为徽州古建中“以简示廉”的典范。
严束家风 耕读传德
许国对家族子弟的廉洁教育尤为严苛。他亲自订立《许氏家训》,明确规定“子孙仕宦,若贪墨枉法,立逐出族,永不续谱”。其子许维祯任知县时,曾有乡绅馈赠土产,许国得知后立即修书斥责:“一芥之私,亦损官声,速还之!” 他还在家乡设立“义田”,将部分俸禄用于资助族中贫困子弟读书,规定“凡入学者,需先习《清廉篇》,方可得资助”。如今,许氏宗祠中仍悬挂着他手书的“守本分而安生理,凭天理而处人情”楹联,成为后世子孙恪守的处世准则。
不畏强权 忠谏报国
许国晚年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却始终坚守“苟利国家,虽死不辞”的信念。万历年间,他力主抗倭援朝,多次上书驳斥主和派,甚至在朝堂上与阁臣争辩至面红耳赤。临终前,他仍叮嘱子孙“勿以官高而忘民,勿以位显而贪私”。其廉洁精神不仅被载入《明史·许国传》,更在徽州民间流传着“阁老豆腐宴”“一袍穿十年”等典故,成为徽商“贾而好儒、廉以从商”的精神范本。
从许国石坊的巍峨矗立到《许氏家训》的字字珠玑,这位徽州先贤以一生践行“廉洁”二字,将“忠”与“廉”熔铸成徽州文化的精神基因,至今仍在徽州大地上传递着清正如风的力量。(胡婧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