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学子对话公茂田 三线精神淬炼创业路
2025年7月21日,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崮乡情寻・三线焕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蒙阴县岱崮镇,深度访谈“青石板上造绿洲”的传奇人物——公茂田。这位1948年生于岱崮镇的老军工,曾扎根三线兵工厂奉献青春,后回乡开荒拓土、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用一生书写了“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注脚。
公茂田与实践团合照
三线岁月:青春献给国防事业
1966年,17岁的公茂田踏入沂蒙山区兵工厂,成为国营山东民丰机械厂军工企业电工班长。回忆起三线建设时期“靠山、分散、隐蔽”的艰苦环境,他的眼神依然闪耀着炽热:“厂区藏在深山里,运输靠肩挑人扛,晚上点煤油灯加班是常事。”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与工友们以“国家需要什么就造什么”的信念,在荒山中建起生产线,为国防事业默默耕耘。其间,他与车工伊淑凤结为伴侣,两人以厂为家,将青春热血融入三线建设的滚滚洪流。
荒山突围:从“铁饭碗”到“拓荒者”的跨越
1985年,公茂田毅然辞去安稳的国企工作,怀揣改变家乡面貌的赤子之心,带着凑来的几万元资金,向海拔600多米的獐子崮发起“绿色攻坚战”。“第一次种下的桃苗全死了,青石板下没土没水,人累倒了好几回。”他坦言,创业初期屡遭挫折:引进的桃种因不适宜山地气候滞销,开山劈石时多次遭遇险情。但他带着妻子伊淑凤一头扎进荒山,自费跑遍东北、陕西、河南考察市场,历经8年“试错-改良-再出发”,终于成功将荒山改造成“花果山”——培育的扁桃品种斩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昔日的穷山僻壤如今瓜果飘香、绿浪延绵。
荣誉背后:扎根乡土的精神坐标
从山东省劳动模范、弘扬沂蒙精神先进个人,到妻子伊淑凤获全国三八绿化奖章,这对“三线夫妻”的荣誉簿上,镌刻的不仅是个人奋斗史,更是千万三线建设者“把青春献给国家,把汗水洒向故土”的精神缩影。公茂田感慨:“这些奖章不属于我们夫妻,而是属于所有为国家拼过命、为土地流过汗的人。”
公茂田讲述三线建设与返乡创业奋斗故事
对话青年:让三线精神照进时代征程
访谈尾声,公茂田向围坐在身边的兰大学子深情寄语:“现在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不能丢。三线建设时,我们靠‘一把铁锹一盏灯’建起国防工业;今天你们有知识、有技术,更要把个人理想熔铸到国家发展中。”他尤其鼓励青年关注乡村:“山里不缺土地,缺的是带路人。希望你们用所学点亮田间地头,让三线精神在乡村振兴中长出新枝桠。”
实践团成员与公茂田访谈
实践团感悟:从“倾听者”到“传承者”的精神蜕变
聆听完公茂田的故事,队员们深受震撼。“他把‘献了青春献终身’的三线精神,写成了‘荒山变绿洲’的当代传奇。”团队成员感慨道,“当我们在理论课堂上追寻真理之光,不应忘记像公爷爷这样的奋斗者曾用双手丈量土地;当我们讨论‘诗和远方’时,更要记住脚下的土地就是梦想的起点。”
此次访谈不仅是一次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对话,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团成员表示,将以公茂田为榜样,把三线建设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融入血脉,在新时代的“新三线”上勇挑重担——无论是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还是在科研岗位攻关“卡脖子”技术,都要让青春在“国之大者”中绽放光芒,让三线精神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时代价值。(王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