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润童心,篆韵育仁心

2025-07-31 16:29:2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为潍坊市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石桥子小学始终以笔墨为媒传承文化,“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实践队的到来,正是要为这方书法沃土播撒更丰富的种子——从篆书的千年韵味到"仁"字的深刻内涵,让孩子们在横竖撇捺间触摸文化根脉,领悟做人之道。

  篆韵启智:在线条间对话千年文明

  实践队员们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个形象的篆字,孩子们的目光立刻被那曲折灵动的线条吸引。作为书法课的开篇,篆书教学是实践队员们精心设计的"文化密码",希望用这种最古老的汉字形态,为孩子们打开历史之门。

  备课期间,实践队员们查阅了《说文解字》等典籍,将常用字的篆书演变历程绘制成卡通图谱。当"日""月""水""火"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形态在PPT上依次展现时,石桥子小学四年级的同学们:"原来水字真的像一条河!"这样的互动场景,在每节书法课上都不断上演。实践队员们还特意准备了陶土,让孩子们用手指捏出篆书字形,在触觉与视觉的双重体验中感受汉字"随体诘屈"的造字智慧。

  实践队员们则化身"讲解员",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汉字在青铜器、竹简、绢帛上的流转故事。"原来古人写字这么讲究,就像在做艺术品!"四年级同学的话,让实践队员们看到文化传承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实践队员在书法课堂教学生执笔姿势

  笔墨养德:在横竖撇捺间读懂"仁"的温度

  在篆书中的“仁”字,左边为人字旁,犹如躬身行礼的君子,身体微倾间,流淌出对万物生灵的谦卑。而右边的“二”字,恰似两道并行的轨迹,既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的关系,又暗喻着彼此扶持、携手共进的情谊。意思是两个人相处要互相友爱。实践队员们在黑板上写下篆书"仁"字,粉笔划过黑板的声响里,藏着对书法育人的思考。实践队员们始终觉得,教孩子们写字,不只是教技巧,更要教他们从字里读出做人的道理。

  为了让这份理解落地生根,实践队员们设计了"仁字接力"游戏。实践队员们将孩子们分成两组,每组轮流派一人上前补写"仁"字的一笔,最后要让左右两边的笔画严丝合缝。轮到二年级学生写最后一笔时,他踮着脚够黑板上方,旁边的六年级学长悄悄把椅子推过去:"踩着这个写,才够得着。这一幕恰好应和了课前讲的"二"字寓意,实践队员们趁机问道:"刚才学长的做法,像不像仁字里互相扶持的笔画?"孩子们齐声喊"像"的瞬间,墨香里仿佛都飘着甜甜的味道。

  原来"仁"从不是书本里的大道理,而是藏在递砚台时的轻手轻脚里,躲在帮同学扶正笔杆的耐心里,落在给长辈让座时的弯腰里。当孩子们的毛笔在纸上写下"仁"字的那一刻,他们或许还不懂"克己复礼为仁"的深意,但那些在笔墨间悄然萌发的善意,早已让这个字有了最生动的注解。

  薪火相传:在实践中厚植教育情怀

  初到石桥子小学时,实践队员们就被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书法元素打动——教室外墙的书法作品长廊、楼梯转角的练字台、甚至操场边的石板上都刻着经典名句。这所乡村小学对书法教育的重视,让实践队员们深感责任重大。为了让课程更贴合当地需求,实践队员们多次与校领导座谈,根据学生基础调整教学方案,从执笔姿势等基础功补起,逐步提升难度。

  课程接近尾声时,既有孩子们稚嫩却认真的篆书作品,也有他们用毛笔书写的"仁心小故事"。诸城市石桥子镇石桥市小学校长在授课后评价:"这样的实践活动,让书法教育既有文化厚度,又有育人温度,值得推广。"听到这样的肯定,实践队员们连日来备课到深夜的疲惫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实践队员在石桥子小学任教四年级学生们合照

  离别的那天,孩子们把自己写的书法作品塞到实践队员们手中,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谢谢老师"。看着这些带着墨香的字迹,忽然明白:所谓实践,不仅是来教孩子们什么,更是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在乡村校园的沃土上,一起收获文化传承的喜悦。这些在石桥子小学播下的书法种子,终将在时光里长成参天大树,为孩子们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谭玉鑫)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