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耕梦”传茶韵,直播焕活六安非遗 淮北理工学院实践团队书写青春答卷

2025-08-01 13:37:1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安瓜片的“拉老火”工艺首次在直播镜头前绽放光芒,当青年学子的手掌接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竹编茶篮,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数字时代奏响新篇。2025年7月2日至9日,淮北理工学院“星火耕梦”团队奔赴安徽六安,以“探寻瓜片匠心,传承千年茶韵”为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用八天深耕书写了一曲非遗传承与青年成长的青春乐章。

  实践方向与目标:传承非遗,服务地方

  构建“调研—体验—传承—总结”立体模式

  7月2日,实践团队在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电商运营总监徐磊的带领下,走进飘着茶香的手工制茶工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制茶大师、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武卫权老师手把手指导队员们辨识鲜叶品级,详解“炒生锅”“炒熟锅”“拉老火”等核心工序的秘诀。

  当日下午,团队探访茶文化博物馆,系统梳理六安瓜片从明清贡茶到现代非遗的发展脉络。泛黄的古籍记载、痕迹累累的制茶工具、不同年代的包装样本,让队员们深刻理解: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基因密码。

  传播实践:创新直播,激活文化活力

  7月3日起,团队转入传播阶段,开展“六安瓜片非遗直播擂台赛”。首轮以“人气值比拼”为核心,六支实践队伍通过工艺展示、文化讲解角逐;7月4日“互动场”升级赛制,以“新增粉丝量与评论数”为指标深化互动,未晋级队伍同步创作短视频;7月5日“成交量”擂台赛,团队之间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和精彩的互动,直至擂台赛顺利结束。

  7月6日的专项直播,各团队早早进入状态:技术组稳信号,策划组精磨直播脚本,物资组清点器材。直播中,成员详解工艺、联动专家答疑午后,带队老师召集总结会敲定优化方向,下午场更将非遗科普与趣味互动相融,让传播生态愈发良性。

 实地调研与校地联动:扎根基层,协同发力

  7月7日,团队兵分三路深入六安市区,在茶馆、农贸市场、社区广场开展调研。收集不同年龄群体饮茶数据,发现六安瓜片在当地节庆与日常场景中深度渗透,为传播优化提供依据。

  7月8日,校团委书记刘帅克带着生活物资来到直播现场,察看设备运行情况并与队员们交流。“要把课堂上学的传播学知识用到实践中,在服务地方产业中真正理解非遗保护的意义。”他的叮嘱让队员们备受鼓舞。当地茶企也主动提供支持:安排技术人员指导直播设备使用,开放非遗工坊供沉浸式拍摄,形成“高校智力+地方资源”的协同合力。

  团队成长:锤炼本领,彰显担当

  从首秀镜头前的语塞卡顿,到收官场从容拆解工艺差异,队员们在实战中蜕变:有人从念稿磕绊成了即兴解说员,有人从设备小白变身为技术能手,更有人练就得兼顾非遗讲解与市场需求。当最后一场直播落幕,他们已从旁观者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参与者,实践淬炼的本领是最生动的成长注脚。

  创新亮点:非遗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

  实践创新在于将非遗与现代传播技术结合,7月3日至9日通过“理论学习+实操体验+直播传播+实地验证”的闭环设计,让文化传承走出课堂。“直播擂台赛”赛制激发团队活力,扩大传播范围,实现文化传播与实践育人双重成效。

  “星火耕梦”团队的六安实践,用八天深耕实现了非遗传承、青年成长与产业发展的多维突破。

  团队通过工坊体验与技艺直播,让“拉老火”这一国家级非遗核心工艺走出传统工坊,借助数字传播触达更广泛大众,为非遗活态传承开辟出“传统技艺+现代媒介”的新路径,让千年茶韵在当代焕发新生。

  对队员们而言,这是一场从“知”到“行”的蜕变之旅。从初遇非遗时的懵懂好奇,到直播中从容讲解工艺细节,他们在亲手翻炒茶叶中体悟匠心,在应对直播突发状况中锤炼本领,完成了从理论学习者到文化传播者的成长跨越。

  这不仅是一次校园实践,更是青年响应国家非遗保护战略的生动注脚。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份对非遗传承的热忱与担当,必将成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潘康乐 王锺玉 刘岗)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