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绘童心,文化润乡土——“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团队三下乡实践活动走进石桥子小学开展书法教学活动
“老师,这个‘横’我总写不直,您再教教我好不好?”“这个水写布真神奇,写完一会儿就没了,还能再写!”七月的潍坊市诸城市石桥子小学,五年级教室的笑声此起彼伏。近日,曲阜师范大学“青衿之志,履践致远”三下乡实践队带着60套水写布、毛笔等文具,来到这所乡村小学,开展了“笔墨传情,书香润心”书法教学活动。队员们用耐心与热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让墨香在乡土间悄然绽放。
一份礼物,架起文化传承的桥梁
石桥子小学位于诸城市西北部,是一所涵盖1-6年级的乡村小学,现有学生386人,其中留守儿童占比近40%。由于师资有限,学校的美术、书法等课程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实践队队员在前期调研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特意筹集资金,采购了60套水写布套装——每套包含一块水写布、一支兼毫毛笔、一个盛水碟,既环保又实用,非常适合乡村孩子练习书法。
“同学们,今天我们带来的‘新朋友’叫水写布,它不用墨汁,蘸点清水就能写字,就像变魔术一样!”实践队队员小朱举起水写布,在上面轻轻一画,一道清晰的“横”立刻显现出来,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随后,队员们分组为孩子们分发套装,手把手教大家组装:“这个小碟子用来盛放清水,毛笔用完要涮干净,水写布不用时要卷起来,别弄脏了……”
五年级学生张鹤轩拿到水写布后,立刻蘸了水在上面画起了小花,他笑着说:“我以前在电视上见过别人写毛笔字,觉得很难,没想到今天能自己试!这个布软软的,写起来一点也不费劲。”班主任刘老师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样子,感慨道:“学校之前也想开展书法课,但买宣纸、墨汁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家长舍不得。这水写布能反复用,真是解决了大问题!”
实践队队长小刘说,选择水写布作为礼物,既是考虑到乡村学校的实际需求,也是希望传递“环保练字”的理念:“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一定要多昂贵的工具,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愿意接触、乐于尝试。水写布门槛低、易操作,能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书法的乐趣。”
一堂课程,播下文化热爱的种子
“写毛笔字,首先要学会握笔——‘指实掌虚’,就像手里握着一个小鸡蛋,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第一天的书法课上,实践队队员小谭站在讲台上,用夸张的手势演示着握笔姿势。台下的孩子们立刻模仿起来,有的手指僵硬地攥着笔,有的胳膊肘翘得老高,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队员们见状,立刻分成3个小组,走到孩子们中间一对一指导。“小明,手腕要放平,别往上翘”“小雅,手指再分开一点,对,这样就舒服了”……教室里,队员们的声音温柔而有耐心。五年级学生小齐一开始总握不住笔,急得直跺脚,队员小朱蹲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一遍遍地练:“你看,就像我们平时拿筷子一样,慢慢找感觉。”练了十多分钟,小齐终于能稳住笔,在水写布上画出一道歪歪扭扭的“竖”,他举着布高兴地喊:“老师,你看!我会了!”
课程从最基础的“永字八法”开始,队员们结合动画视频,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讲解笔画:“‘横’要像扁担一样,两头重中间轻;‘撇’要像小鸟的尾巴,轻轻翘起来;‘捺’要像大刀,最后要出锋……”为了让课堂更生动,队员们还编了口诀:“横平竖直堂堂正,撇捺舒展像翅膀,点画有力如水滴,写字就像做人一样。”
第二节课上,队员们教孩子们写自己的名字。当五年级学生张鹤轩在水写布上写出“张鹤轩”三个字时,她激动地跑向队员小朱展示。看到孩子们第一次摸到水写布时,小手在布面上轻轻划过,看着清水晕开的墨色字迹眼里闪着怯生生的光,心里忽然就软得发疼。他们握着毛笔的姿势还有些笨拙,有的孩子甚至不敢用力,好像怕惊扰了这神奇的“会变魔术的布”——原来他们连反复练习写字的机会都这样珍贵,就连不浪费一张纸、一滴墨的小心思,都藏在这样小心翼翼的试探里。可当队员们笑着说“没关系,随便写,写错了用水一擦就好”时,他们眼里的光渐渐亮了起来,一笔一划从生涩到大胆,水写布上晕开的不仅是墨色,还有他们对“能安心写字”的向往。那一刻忽然觉得,我们带来的哪里只是一块布,分明是想让这些孩子知道:原来写字可以这样从容,原来他们值得拥有这样简单的快乐。
一段陪伴,收获双向成长的感动
队员小李负责记录活动点滴,她的相机里存满了温暖的瞬间:有孩子把写得最好的字举起来让她拍照,有队员被一群孩子围着问“老师你什么时候再来”,还有留守儿童悄悄把自己画的画塞进队员手里当礼物。活动的最后,实践队拜访了石桥子小学的校长,将水写布、毛笔和书法字帖留给了学校。“以前孩子们总觉得书法难,现在有了水写布,随时都能练,还能跟着故事学道理。”石桥子小学的陈老师说,“这不仅是教会他们写字,更是在心里种下了文化和爱国的种子。”离开学校时,孩子们追着实践队的车跑了很远,手里挥舞着写满字的水写布。队员们摇下车窗,大声喊:“要好好练字,我们还会来看你们的!”车窗外,夕阳下的乡村小学格外明亮,水写布上未干的字迹渐渐褪去,但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悄悄扎根。
“以前总觉得‘三下乡’是我们去帮助别人,现在才发现,是孩子们让我们更懂责任与热爱。”队员小朱在实践日志里写道。这场笔墨之约,不仅让乡村孩子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也让青年学子在服务基层中收获了成长。墨香袅袅,连接着城市与乡村,也见证着文化传承的力量。(朱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