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智慧步道助力全民健身,为幸福生活加码

2025-08-04 10:35:0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8月4日讯 清晨的东营黄河路马拉松大道上,晨跑者的脚步与自行车轮的转动交织成一首活力交响曲。这条串联起黄河入海口生态湿地的健身步道,不仅是市民日常锻炼的场所,更是东营市以智慧化手段推动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截至2024年,东营已建成2234公里四级智慧健身步道体系,实现“万人万米步道”目标,构建起“一圈、两廊、三区、五组团”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让“头顶一米阳光,脚踩一米步道”的幸福图景照进现实。

 智慧赋能:科技重构健身场景

  在玉带河公园智慧健身步道,智能人脸识别采集柱实时记录运动数据,互动大屏动态展示心率、卡路里消耗等指标,云平台将数据同步至市民手机端,形成个性化健康档案。这条2023年投入使用的智慧步道,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将传统步道升级为集运动监测、健康指导、社交互动于一体的智能空间。

  “以前跑步靠感觉,现在能精准掌握运动强度。”家住锦华小区的韩先生展示着手机里的运动报告。他常去的锦华智能健身驿站,由废弃公园改造而成,配备智能器材和文体活动场地,成为社区健身的“网红打卡点”。目前,东营全市已建成6处县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点,为7000人次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并通过“社区运动小管家”智慧平台,实现健身设施一键报修、活动一键报名、指导一键预约。

  生态融合:步道串起绿色生活

  东营的智慧步道建设,始终与黄河生态保护深度绑定。首创的黄河乡村健身步道以杨庙社区为核心,形成7.1公里环形步道。这条国家步道标准打造的健身廊道,不仅支持全马、半马赛事,更通过步道标识、健身驿站等设施,推动体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沿黄两岸的夜光步道、森林步道、学府社区步道等特色场景,让健身步道成为“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生态纽带。

  “步道建在湿地里,跑步像在画中游。”65岁的王崇喜每天在胜利大街水系健身步道晨练,这条长度约23.4千米的步道,串联起玉带河公园健身步道和清风湖公园健身步道,形成“林间步道+水系景观”的复合型健身空间。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负责人介绍,步道采用透水混凝土、生态防腐木等环保材料,兼顾固土保水、净化空气等功能,为鸟类提供栖息迁徙空间,实现“人城产”和谐共生。

 全民参与:赛事激活城市活力

  智慧步道的延伸,带动全民健身赛事的爆发式增长。2024年,东营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9000余场,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4000余场次。黄河口马拉松赛作为城市名片,自2008年创办以来规模从3000人扩大至3.5万人,衍生出龙舟、铁人三项、匹克球等黄河主题赛事,形成“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的格局。

  “赛事下沉社区,让健身成为生活日常。”东营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基层党组织领办社区运动会模式,2024年,全市开展社区运动会4918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垦利街道东方社区获评省级优秀社区。此外,“村BA”、“谁是球王”等乡村品牌赛事,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其中,体育文化为农村生活注入新活力。

  机制创新: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东营的智慧步道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2022年出台的《东营市新建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管理细则》,明确健身设施与住宅主体“四同步”机制;2024年启动的“体育健身设施进社区、进公园”行动,计划3年内完成100个居住区、100个城市公园的设施升级。同时,组建全省首个纵向链接到楼栋的社区体育总会,培育“五合一”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2024年培训指导员4258名,开展志愿服务4200场次,惠及群众6万余人。

  从“有没有”到“优不优”,东营正探索全民健身的“幸福公式”,未来将深化智慧步道与5G技术融合,打造虚拟现实运动场景,并依托交通强国“东营样板”建设,构建“公铁海空”多式联运的赛事交通体系,让智慧步道成为连接健康、生态与文化的城市动脉。

  当夜幕降临,玉带河智慧步道的灯光次第亮起,跑步者的身影与水面倒影交相辉映。这条承载着科技温度、生态底蕴与人文关怀的智慧步道,不仅丈量着市民的健康足迹,更记录着一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从黄河岸边的乡村步道到城市中心的智能廊道,东营正以步道为笔,绘就全民健身的壮阔画卷,让每一步都走向更幸福的未来。(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李晓晨
新闻关键词:智慧步道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