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医学院开展“茶香木韵”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暑期实践
2025年6月20日——7月5日,豫北医学院学生团队奔赴河南新乡、信阳,聚焦木雕、茶文化非遗,开展“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暑期实践,以青春行动探寻传统技艺活化路径。
木雕工坊:触摸匠心温度,解码匠心传承密码
在新乡大刚雕刻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刚讲述家族传承故事,解析木雕选料、雕刻逻辑。成员于沛华起带头模范亲手尝试创作,体会“慢工出细活”的坚守,感知非遗传承的岁月沉淀。其中同学吴涵,孟凡翔,梁宿蕾分别对大刚老师不同的作品的灵感,思路及意义进行了询问请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对作品“蜗牛”的讲解,这个“蜗牛”头部是牛却背着蜗牛的壳,老师雕牛是因为当时是牛年而牛代表着勤劳踏实,默默付出,奋进奋斗的样子,而带着蜗牛的壳则是一个“包袱”代表着无数的普通人在前进路上时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压力挫折,各有自己的“包袱”。所以“蜗牛”它整体代表的是每个人都能脚踏实地,负重前行地去面对生活。让我们感受到木雕非遗深刻的传承意义和现实意义。
团队全程记录创作细节与访谈内容,在抖音发布“木雕师傅的灵感时刻”短视频,以“蜗牛”木雕为切入点解读非遗背后的人文思考,单条视频播放量超10万;团队在小红书推出“木雕新手入门指南”,结合实践体验分享选料、雕刻基础技巧,吸引年轻网友关注传统技艺。
茶村探索:解锁茶旅融合,探寻文旅融合新篇
在信阳郝堂村,团队开启“茶韵探索”篇章:清晨深入茶园,学习“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与时机——刚长出的嫩芽为最佳,需避开老叶与残叶,同学们顶着烈日、忍着蚊虫叮咬认真学习;午后跟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践杀青、包揉、搓条等古法制茶工序,让“纸上茶理”化作手上技艺。当喝到亲手制作的茶叶时,所有辛苦都化为喜悦与自豪。
团队在新浪微博发起#大学生制茶初体验#话题,分享采摘、制茶的艰辛与成果,配上成员汗流浃背却笑容灿烂的照片,引发网友共鸣,话题阅读量突破50万;指导老师孙媛慧、娄冰琼协助联系当地学校,团队走进郝堂村小学开展“茶香课堂”,方静、刘鑫阳同学用简易茶具演示制茶过程,让孩子们感受家乡茶文化的魅力。
实践破圈:从体验到行动
不止于技艺学习,团队更聚焦“非遗+乡村旅游”的融合潜力:走访特色茶社、民宿,调研运营模式;梳理本地茶文化脉络,尝试提炼“采茶体验+非遗制茶+民宿沉浸”的文旅IP方案。“传统制茶和新兴茶旅在这里碰撞,让我们看到非遗活化的更多可能。”团队成员总结道。
实践中设计木雕书签、茶主题徽章等文创,借校园平台推广非遗。成员从“体验者”转身“传播者”:有人组建非遗社团,有人为乡村设计推广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议,让传承从理念落地为行动。
结语:青春支点撬动非遗新篇
此次实践中,孙媛慧、娄冰琼老师全程把控方向,吴涵带领团队聚焦实践深度,柳泉冰通过多元传播让非遗“走出乡土”。团队既触摸到非遗的文化肌理,也为新乡木雕、信阳茶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当青春热情碰撞非遗底蕴,当实践智慧衔接乡村需求,这场暑期实践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成为撬动“非遗活化+乡村振兴”的青春支点——未来,期待更多青年接力,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传播中焕发新生,续写与乡土发展的共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