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石大学子青岛名企行,来听听TA们怎么说

2025-08-08 10:00:2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8月8日讯 8月1日至3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逐光追能实践队聚焦机械类专业就业现状,走进青岛中车四方集团、大东科技、海尔智家、中加特电气有限公司,实地参观各企业展厅与生产车间,深入了解机械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实际生产场景与技术应用,并与企业高管、技术负责人及一线工程师展开面对面访谈;同时与青岛市人社局展开线上专题座谈,全方位调研高校机械类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真实现状与需求。面对“毕业即失业”的社会焦虑,各方从岗位匹配、能力要求、发展路径等多个维度,给出了针对性的解答与建议。 

 学历是门槛,但“学习力”才是通行证

  在就业市场中,学历的“敲门砖”作用依然显著,但企业更看重的是员工能否在工作中持续吸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家、高级工程师王浩、齐淑林座谈时了解到的人才筛选标准;但与此同时,两位专家也提到,企业会为员工提供丰富的深造机会,包括国外学习、国内顶尖培训,甚至支持员工通过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鼓励员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专业能力。

  大东科技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学历与发展的关系。青岛大东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巍在与实践队员的座谈中提到,本科生的发展路径往往更为广泛,可塑性更强——“学历越高,深度会越深,但面儿会越窄”,而企业更需要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工艺问题的人才。无论是设计时考虑加工成本与精度的平衡,还是在自动化产线规划中优化流程,都依赖于持续学习和总结经验的能力。正如大东科技技术总监谷兆勇所言,机械工程师需要“三年到五年才能独当一面”,这个过程中,对加工工艺的熟悉、对失败经验的总结,远比单一的学历标签更重要。

  可见,学历为求职者划定了入门的范围,但“学习力”——包括快速掌握新技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从经验中提炼方法的能力——才是决定职业天花板的核心因素。   

  复合型人才成新刚需:专业根基之上,“跨界能力”更显珍贵

  在产业升级与技术融合加速的背景下,单一领域的专精已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兼具跨领域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招聘市场的“香饽饽”。

  通过实践队员与海尔智家与中加特电气的实践交流,清晰展现了这一趋势。海尔智家的海外业务布局中,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其在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设有工厂,频繁的技术交流与贸易合作,要求员工既懂机械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日语、泰语等小语种——“纯小语种人才可能因不熟悉设备原理、无法精准描述技术问题而适配性不足,而有工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更受青睐”。在市场类岗位中,懂工科的员工因熟悉产品底层架构和技术原理,比纯经管专业学生更具竞争力,这印证了“技术+行业认知”的复合能力在市场端的重要性。 

  中加特电气则从研发与生产的协同角度强调了复合能力的价值。在实践队员与企业招聘专员于婷婷和人力专员吕俊莹的座谈中了解到,其研发团队以电气工程师为主,在电机端盖壳体、机械加工等全流程业务中,也涉及大量机械领域的技术协同,但“懂电气的人员往往不熟悉机械”,因此更青睐“电气与机械知识兼具的人员”。即使是销售岗,也需要售前技术支持人员既懂电机业务,又能与客户对接技术方案,“部分人员从研发岗位调动,或直接应聘售前技术支持,需与客户对接并提供技术方案”,单纯的销售技能已无法满足岗位需求。   

  两家企业的需求共同指向:复合型人才并非“浅尝辄止”的多面手,而是以扎实的专业根基为核心,横向拓展关联领域知识的“T型人才”。机械专业的技术底色是基础,在此之上叠加语言能力、跨学科知识或行业认知,才能在岗位中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实践经验比“纸面成果”更有分量,企业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

  在招聘中,企业对人才的考察往往跳出了成绩单和证书的范畴,更关注应聘者能否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多家企业的交流中尤为突出。 

  青岛大东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巍直言:“你在学校里做了什么,简历上写得再花哨也意义不大——应届生到企业第一年基本都在学习,创造不了价值,真正决定发展的是入职后在岗位上的表现。”企业招聘人员更看重员工对加工工艺的熟悉程度,比如“原材料下来后该用激光下料还是火焰切割”“精度不同该选普通铣削还是加工中心”,这些需要在车间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比书本上的理论更能决定设计的合理性与成本控制能力。 

  中车四方也将“实践能力”列为核心要求,明确CAD需达到4级水平,MATLAB等仿真软件是“基本常识”,同时强调“科研成果、答辩技巧和个人情商也很重要”。这些能力的背后,是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综合素养——无论是高铁白车身自动化生产线的工艺参数优化,还是新材料应用中的技术瓶颈突破,都依赖于在实践中不断试错、总结的能力。

  多家企业的交流中均透露出类似的观点:机械行业的成长没有捷径,“没有三年五年很难独挑大梁”,而这段时间里,对失败经验的总结、对工艺细节的打磨,远比“纸面成果”更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

  “三天的走访让我跳出了‘学历决定一切’的误区。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是我们能否拿着机械图纸走进车间,能否在遇到工艺问题时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实践队成员魏砚博有感而发。

  此次调研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机械类专业的就业难,本质上是 “能力与需求错位” 的问题。学历是入场券,实践能力是立足之本,而持续学习的韧性与跨界整合的意识,则是职业长跑的关键。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深耕专业、拥抱实践、主动拓展,才是应对就业竞争、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答案。(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