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责任:从油田实践看青年学子的社会担当——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下乡实践报告

2025-08-08 11:27:4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课本里学一百次理论,不如亲手摸一次螺丝。”这是实践队员在胜利油田参观时,一位女技术员笑着对大家说的话。这次为期三天的下乡实践,机电工程专业的学生第一次走出课堂,走进电泵组装车间和采油现场,亲眼见证了专业知识的落地应用,更深刻理解了工程师肩头的社会责任。

  专业认知的重构:从零件到社会价值

  在电泵组装车间,实践队第一次完整观察了宽幅电泵的诞生过程。当课本上的“永磁同步电机”变成眼前正在安装的银色部件时,专业突然具象化了——原来自己学习的《电机原理》课程,直接关系着油田开采效率。

  最触动实践队的是“女工特别班”的作业现场。这些女技术员手持扭矩扳手精准装配精密部件,颠覆了大家对“油田重体力劳动”的刻板印象。“现在早不是靠力气的时代了,”班长王姐指着智能化检测仪说,“这里最需要的是读懂图纸、校准数据的专业能力。”这让实践队员们意识到:当代工程技术早已从“体力型”转向“智力型”,而这正是大学生能发挥优势的领域。

  社会需求的真实映射:技术背后的民生温度

  在采油区,生锈的“磕头机”与新式宽幅电泵形成鲜明对比。技术员告诉实践队,老式设备每半月就要检修,而新电泵能连续工作半年以上。“ 省下来的维修时间,相当于每年多采300吨原油。”这个数字让大家震撼——原来自己专业进步的每一小步,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

  更让实践队员们深思的是油田的“节能减排”改造。工程师展示的一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新电泵的智能调速系统,单台年节电相当于50户家庭用电量。有同学感慨:“以前总觉得环保是口号,现在才明白,我们设计的每一个节能参数,都是在为碳中和做贡献。”

  青春力量的觉醒:从旁观者到建设者

  实践中最难忘的是一场突发故障处理。当电泵测试出现异常振动时,实践队员们跟着技术团队现场分析,发现是转子动平衡偏差0.05毫米——这正是自己《机械振动》课上学过的案例。当建议“增加配重块”的方案被采纳并奏效时,第一次体验到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离场前,大家注意到车间墙上的标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句话突然有了新的含义。有同学在日记里写道:“曾经觉得奉献社会很遥远,现在知道了——我认真调试的每一个电机参数,可能影响着某个油田的产量,某个家庭的用电,甚至是国家的能源安全。”

  最令实践队员们难忘的,是亲自参与电泵对齐的那个下午。

  “来,你们几个试试看。”甘师傅招呼我们过去,指着地上待对齐的电泵部件。看着这个由电机、泵体和各种管道组成的“铁管子”,大家有些手足无措。“别怕,就像拼乐高一样。”李师傅笑着说。在师傅的指导下,大家开始轮流尝试对齐电泵的进出口。第一次尝试时,队员们只顾着对准螺栓孔,却转了好几圈都没找到凹槽,结果盲目拧紧螺栓后发现有明显偏差。甘师傅没有直接指出问题,而是让大家启动试机。“听这个声音,”他指着发出异常振动的泵体,“这就是没对齐的后果。”而后,甘师傅教给大家,旋转的时候要用上力,才能感受到转子接触凹槽的轻微触感变化。若不是亲自上手感受,仅听甘师傅的描述,队员们难以有这样深刻的体会。这次实践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两个真相:一是社会迫切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二是青年学子完全能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不凡。当自己看着组装的电泵运往油田,突然理解了什么是“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它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用专业知识让每个零件更可靠,每度电更清洁,每个技术细节都承载着对社会的承诺。

  回去的车上,该专业的学生自发在学生群里热火朝天地讨论起这次实践的经历。或许,这就是这次实践最大的收获:当年轻的眼睛真正看见过社会的需求,书本里的公式便有了温度,肩上的责任也有了重量。(段又慈)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