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青衿巷陌知行”实践队:书法教育进社区 传统艺术焕新生

2025-08-11 13:08:4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25年8月,曲阜师范大学美术与书法学院“青衿巷陌知行”社会实践队深入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社区,开展“社区治理与教育服务融合实践”暑期“三下乡”活动。这支由13名2024级学生组成的团队,在辅导员韩宜君指导下,以书法为媒介开展社区教育服务,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区中焕发新活力。

  文化传承遇困境 青年学子谋破局

  《2023青年传统文化认知白皮书》显示,近半数受访者从未体验过毛笔书写,社区老年群体的书法技艺也因缺乏展示平台逐渐消隐,形成“文化断代”与“技艺空置”的双重困境。“我们发现社区书法教育存在体验形式单一、代际互动缺失等问题。”队长邹元坤介绍,团队希望通过“书法+教育”模式,让传统艺术从“博物馆展柜”走入日常生活。

  基于前期调研,团队确立“传统年轻化、双向价值传递”实践理念,设计了覆盖“文化解码—创意转化—公益辐射”的全链条活动方案。他们整合校内资源,完成博物馆团体预约与社区场地备案,采购可水洗墨汁20瓶、平价宣纸500张等物资,为社区书法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多维实践落地 书法教育浸润社区

  系统课程设计,构建书法教育体系。团队在社区开设“阶梯式”书法课程,每周三下午开展劳动课程,内容从基础笔画教学逐步过渡到作品创作。针对不同年龄段居民特点,设计差异化教学方案:为青少年设置“书法故事汇”,结合历史典故讲解汉字演变;为中老年群体开设“银龄书法班”,侧重楷书、隶书等传统书体练习。

  在泰安市社区课堂,于昕颖、张鑫禹、吴超然等队员引导居民用树枝、棉签等日常物品代替毛笔书写,体会书法艺术的多元表达。“原来书法可以这么贴近生活。”参加课程的初中生王雨婷表示,这种教学让她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文创研学结合,激发书法学习兴趣。团队策划“博物馆研学日”活动,将书法教育与文化体验、创意实践深度融合。在泰安市书法博物馆直观感受书法艺术魅力。

  在活动中,居民在张丁心、郭润涵、孙闽泽、牛思彤等队员指导下将“加油鸭”“干饭人”等网络热词转化为书法作品,创作网络热词。这些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的文创产品,成为社区书法教育的“流动课堂”,吸引更多居民关注书法艺术。

  公益赋能长效 教育成果反哺社会

  义卖助力山区,书法传递温暖。团队将居民优秀书法作品印制成明信片,在社区开展公益义卖,所得款项购置50套书法材料包寄往山区学校。“当山区孩子收到材料包后发来书法练习视频时,我们深刻体会到书法教育的意义。”队员魏怡嘉说。

  义卖现场设置的“千人民创”环节,邀请居民在明信片背面添画,共同完成长卷作品。这种集体创作形式,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书法艺术的凝聚力,也让公益义卖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成果系统转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实践结束后,该团队在社区举办成果展,集中展示老人书法集、学生文创及劳动课工具等,吸引超200人次参观。未售出的文创产品经二次加工后,作为迎新纪念品走进校园,延续书法教育影响力。

  该团队还与社区居委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书法教育资源库”,包含教学视频、课件等资料,为社区后续书法活动提供支持。这种“短期实践+长效部署”的模式,确保书法教育在社区持续扎根。

  实践显成效 文化自信共培育

  青年成长蜕变,责任担当彰显。“从策划活动到执行教学,我们全程参与社区书法教育建设。”队员李秋静、陶薪宇、李国丽、曹睿在活动结束后感慨,实践让她深刻认识到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提升了组织协调、教学创新等能力,更坚定了用专业所长服务社会的信念。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