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窑火琉光实践队:探窑火技艺,守琉璃非遗

2025-08-11 15:13:1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日,烟台大学窑火琉光社会实践队,以五天时间深入淄博,从琉璃艺术的历史脉络到当代生存现状,从匠人的坚守到创新的尝试,完成了一次对非遗传承的深度探访。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传统,用思考碰撞未来,为这份千年技艺的守护与传承凝聚青春力量。

窑火琉光实践队员校企合作项目挂牌仪式。钟晓雨 供图

  初遇琉璃:在博物馆与火焰中识匠心

  实践首站是中国陶瓷琉璃馆,千余件琉璃珍品静静陈列,从战国的古朴珠饰到明清的精巧摆件,流转的光影里藏着跨越千年的技艺密码。队员们在展品前驻足,直观感受琉璃从原料到艺术品的蜕变传奇。

  随后的灯工体验让“火中取艺”不再是抽象的词语——高温火焰炙烤下,玻璃料在指尖软化、塑形,稍不留神便前功尽弃。短短几分钟的尝试,让大家读懂了匠人指尖的老茧与掌心的温度。

  下午的展馆志愿服务,则让队员们成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在引导观众、讲解展品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公众对琉璃的认知多停留在“美观”层面,这让“传播非遗价值”的念头愈发坚定。

  深访肌理:古镇炉火边听传承之惑

  次日,队员们走进博山颜神古镇,老窑的烟火气里藏着琉璃最鲜活的生命力。老师傅们手持料棒,在火焰中旋转变幻,一口气、一双手,炽热的玻璃便成了形态各异的器物,技艺之纯熟令人叹服。

  但这次深度访谈却揭开了繁华背后的隐忧:“学这手艺得耐住性子,年轻人坐不住”“机器做的便宜,手工的卖不动”……匠人们的叹息里,是工艺复杂、后继乏人、市场挤压的现实困境。

  下午的陶瓷琉璃大观园调研更印证了这一点:机制产品凭借低价占据市场,手工琉璃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非遗传承的紧迫感,在这一天变得无比真切。

烟台大学窑火琉光实践队于陶瓷琉璃大观园调研。钟晓雨 供图

  探路创新:现代化车间与毫尖技艺中的平衡术

  第三天的行程充满对比与思考。淄川领尚琉璃的现代化车间里,标准化生产线让琉璃制作效率倍增,从原料配比到成型包装,流程化作业展现了传统工艺产业化的可能,但也让人思考:流水线的高效与手工的温度,如何共存?

  下午的张广庆内画研究院则是另一片天地。鲁派内画“以毫尖绘乾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路华大师执笔演示,在琉璃瓶内壁反向勾勒,山水花鸟跃然“瓶”上。“守得住根基,也容得下新意”,大师谈及传承时的开放态度,以及将现代元素融入内画的尝试让队员们深受启发。亲手体验内画时,才知“毫厘之间见真功”的不易,对这门绝技的敬畏也油然而生。

  播撒微光:校园与社区里的文化传递

  实践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看见琉璃之美。第四天上午,队员们走进张店区铁路小学,化身“非遗讲解员”,用故事和图片带孩子们认识琉璃,体验简单的内画。当孩子们握着笔专注勾勒时,眼中的好奇与兴奋让大家看到了传承的希望种子。

  下午的社区调研与宣讲,则是另一种传递。通过问卷了解居民认知,用所见所闻讲述琉璃故事,不少人听完感叹:“原来手工琉璃这么讲究,得好好保护。”这份来自大众的回响,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实在的意义。

烟台大学窑火琉光实践队成员于社区调研宣讲。万乘云 供图

  聚力前行:从实践中寻非遗守护之道

  最后一天,队员们梳理五天所得,凝练出琉璃传承的核心挑战:人才断层、市场冲击、创新不足、认知薄弱。但同时,匠人的坚守、企业的探索、孩子的热情,也让大家看到了破局的可能。

  队员们认为,守护琉璃非遗,需多方发力:以激励机制吸引年轻人传承技艺,让“活态传承”落地;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拓展产品应用场景;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借新媒体扩大影响;更需政策与市场协同,为传统工艺营造良好生态。

  此次淄博之行,队员们不仅见证了琉璃的璀璨,更读懂了传承的重量。他们愿做微光,将这份对非遗的理解与热爱带回校园、传递开去,让千年琉光在新时代续写璀璨篇章。窑火未熄,传承不止,青春之力,正为这份坚守注入新的能量。(通讯员:汪春曼)

烟台大学窑火琉光实践队与张广庆内画工作室工作人员合影。张裕浩 供图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