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学者高平深情致信投资人魏锋:《财富的逻辑》不止于投资,更是人生之书

2025-08-12 10:28:32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导语】山东政法学院副教授高平近日致信知名投资人、同窗好友魏锋,就其新著《财富的逻辑》分享深度阅读感悟。信中,高平教授不仅高度评价了该书的实践价值与思想深度,称其“睿智”、“关乎人生之道”,更结合自身法学专业背景,探讨了财富与自由、人格权与财产权之间的深刻联系。这封跨越四十年同窗情谊的信件,既是对一本投资著作的真诚解读,也是一次关于人生价值与选择的温暖对话。

  近日,知名投资人魏锋先生的新作《财富的逻辑》引发了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山东政法学院副教授高平在拜读此书后,以一封饱含深情与洞见的书信,向老同学魏锋表达了祝贺并分享了阅读心得。这封题为《关于<财富的逻辑>致魏锋先生的一封信》的信件,因其真挚的同窗情谊、专业的学术视角以及对财富本质的深刻探讨,在部分学者和读者圈中流传,引发共鸣。

  高平在信中坦言,收到魏锋所赠著作后,他用了两个上午认真研读,虽自谦“未能尽得精髓”,但已把握其要旨。他将魏锋的《财富的逻辑》与陈志武教授同名著作进行了比较,指出陈著承袭亚当·斯密及科斯制度经济学脉络,聚焦“制度对财富创造的决定性作用”,叩问“为何勤劳未必致富?”而魏锋的著作则更着力于为个人与企业等私人主体构建财富认知框架,探讨其创造财富的路径。

 “榜样力量”与“赋能之言”:跨越四十载的同窗情谊

  高平深情回顾了与魏锋自1987年滕州一中相识至今近四十年的情谊。他特别提到高三时邻座经历带来的“榜样力量”——魏锋解题速度之快曾让他倍感压力。更难忘的是1997年中秋前夕的一次同学聚会,在同学家的厨房里,魏锋一句“凭你的才华,不应该待在滕州,你要走出去”的鼓励,如同“赋能”的火种,点燃了高平再次奋斗的念头,悄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高平感慨道,“良言一句三冬暖”,这份温暖的鼓励所赋予的改变力量,他至今铭记。

 “别有风味”的财富之书:实战凝练与“乙方思维”

  高平盛赞《财富的逻辑》是一本“别有风味”之作。它既非象牙塔中的高头讲章,也非坊间廉价的成功学鸡汤,而是魏锋近二十年投资实战经验的凝练与读书阅世的心灵感悟。书中虽汇聚诸多名家推荐,高平仍从读者视角分享了他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该书虽分“个人篇”(以时间换财富)与“企业篇”(以资产换财富),看似双线并行,实则是围绕“实现个人财富自由”这一核心目标的螺旋式上升,其中第14章“及时建立自己的事业”是关键转换枢纽。高平特别欣赏魏锋的写作姿态:尽管成就斐然,书中却毫无居高临下之感(无“说教味”),而是如同老友恳谈,平和真挚,这恰是其提倡的“乙方思维”的生动实践——始终从读者角度出发,循其思维逻辑。高平总结道:“《财富的逻辑》是一本充满睿智的书,它不仅仅关乎投资,更关乎人生之道。”

 财富与自由:“技近乎道”的价值论

  高平进一步指出,该书不仅是创造财富的方法论指南,更是探讨财富价值与社会意义的价值论。他强调,“方法若无价值指引,则易盲目;价值若无方法支撑,则成空谈”,而魏锋的方法论中内蕴着价值思维,达到了“技近乎道”的境界。他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魏锋对“人的尊严”和“对自由的追求”的重视——即通过财富自由实现人生自由。高平阐释道:“财富终非人生终极目的,仅是通往自由的手段。然而,此手段绝非可有可无,而是实现自由的必经之途。”

  法学视角的补强:无财产则无人格

  作为民法学者,高平从专业角度为魏锋的观点提供了有力佐证。他回顾了中国民法典编纂期间关于人格权与财产权孰轻孰重的争论,并引用法谚“无财产则无人格”(Pas de patrimoine, pas de personnalité)及马克思的洞见,阐明财产权对人格尊严和自由的基础性保障作用。他特别援引了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经典判词,强调所有权作为基本权,其核心在于“确保权利人在财产法领域中的自由空间,并因此使其得自我负责地形成其生活”。

  “立德立功立言”:君子三不朽之誉

  信末,高平借用《左传》中叔孙豹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典故,高度评价魏锋:“立德立功立言,君子三不朽,魏锋先生,您庶几近之。”以此表达对老同学成就与贡献的由衷敬意。

  高平教授最后祝愿《财富的逻辑》一书畅销。这封融合了同窗情谊、专业洞见与人生思考的信件,不仅是对一本投资著作的深度解读,也为我们理解财富的本质、自由的价值以及个人奋斗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责任编辑:李超伟
新闻关键词:财富自由高平魏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