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润心 文化育人
曲阜师范大学“儒韵童行”实践队充分发挥学校地处孔子故里的地域优势,于近期在曲阜市王庄镇中学开展《论语》经典文化传承实践活动,探索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德育的有效路径。
曲阜师范大学作为孔子故里的学府,始终将传承弘扬儒家文化作为重要使命。此次“儒韵童行”实践队由文学院、教育学院12名实践队员组成,深入王庄镇中学开展为期两周的文化实践活动。活动以《论语》研习为核心,通过课堂教学、文化体验、实地研学等多种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焕发新的生机。
在课堂教学环节,实践队精心设计了“《论语》与当代生活”系列课程。课程选取“学而时习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章句,采用讨论式、情景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经典文本的现代意义。课堂上,学生们积极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为深化学习效果,实践队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礼仪实践等文化体验活动。在“君子礼仪”实践课上,学生们学习传统揖礼,体会“不学礼,无以立”的深刻内涵;在“经典新说”活动中,学生们用现代语言诠释《论语》智慧,创作了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学习心得。
作为活动的重要环节,实践队带领师生前往中国教师博物馆开展实地研学。在博物馆专业人员的讲解下,师生们系统参观了“孔子与教育”“师道传承”等主题展区。面对明代《论语》刻本、清代学规碑拓等珍贵文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博物馆特别安排了传统雕版印刷体验活动,让学生们亲手拓印《论语》经典章句,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研学期间,学生们将在校排演的《论语》情景剧带到博物馆进行展示。这些剧目由实践队指导,学生自编自演,将“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等经典智慧融入校园生活故事。在中国教师博物馆的实景场地中,小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生动演绎经典故事,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完美融合。此外实践队协助学校建立“论语研习社”,培养传统文化学生骨干;设立“经典诵读角”,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后续教学提供支持。这些举措确保活动成果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真正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曲阜师范大学儒韵童行实践队队员岳彩荣表示:“本次活动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具体实践。通过将学术研究与基础教育相结合,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灵。比如我们设计的‘《论语》与当代生活’系列课程,通过讨论式、情景式教学,让学生们切实理解经典的现代意义,这种探索不仅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容,也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儒韵童行” 实践队队长董佳林则说:“我们将认真总结本次活动经验,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计划在更多学校推广实施,让更多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养分。同时,我们也会继续深化与中国教师博物馆的合作,共同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比如可以结合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开发更多特色课程,让学生们能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教师博物馆为活动提供了专业支持。馆内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学术积累,为学生们理解经典提供了直观载体。博物馆老师指出,这种馆校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
此次实践活动让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许多学生表示,通过活动不仅加深了对《论语》的理解,更学会了如何将经典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种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践行的转变,正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儒韵童行”实践队队长董佳林表示,将认真总结本次活动经验,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计划在更多学校推广实施,让更多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养分。同时,将继续深化与中国教师博物馆的合作,共同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曲阜师范大学“儒韵童行”实践队通过扎实的实践活动,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特色路径。这种探索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文化支撑。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相信会有更多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成长成才,这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董佳林 岳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