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产教融合育“双碳”英才的实践探索
在国家 “双碳”战略与制造业绿色转型背景下,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如何破解 “理论与实践脱节”难题?青岛大学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构建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该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已培养出一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相关经验被多所高校借鉴,为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 “青大方案”。
机制创新:构建 “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
针对传统工科教育中 “教育链与产业链脱节”的痛点,青岛大学从2021年起探索校企深度协同机制,通过“目标共定、课程共研、过程共管”,实现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课程体系重构是核心突破。学校联合海信、青特、固德特、海容冷链等行业企业组建教学委员会,共同开发涵盖专业技术、质量管理、绿色生产等领域的特色课程群。其中,《工业4.0与智能工厂》结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案例,解析能耗优化技术路径;《QC工具与质量改进》则聚焦 “零缺陷” 理念与节能减排实践的结合。这些课程打破传统课堂边界,由高校教师与行业技术专家联合授课,累计160余学时纳入学分管理,课堂参与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理论知识与产业实际的有机融合。
实践体系分层是关键支撑。学校依托制造业实践基地,构建 “认知实习 - 轮岗实践 - 项目攻坚” 三级实训体系:大二学生通过沉浸式实习了解绿色生产全流程,建立产业认知;大三学生深度参与工艺优化项目,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大四学生直接介入实际生产课题,提升技术创新素养。据机电工程学院统计,2021 级学生在实践期间,独立提出3项工艺优化方案,助力合作企业降低能耗12%;近三年,学生参与“双碳”相关课题30余项,申报节能类专利6项,实现了“实践出成果”的培养目标。
双导师制为能力闭环提供保障。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高校教师与行业技术专家担任双班主任,学生同时接受科研导师与实践导师指导——高校导师侧重理论深化与科研方法培养,行业导师则结合生产实际指导技术应用,形成“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反馈提升”的完整闭环。这种机制既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又强化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阶培养:打造“能力进阶”育人路径
青岛大学构建“基础实训-综合实践-创新竞赛-产业应用”四阶能力培养体系,推动学生技能与产业需求的精准适配,实现从“知识接受者”到“创新实践者”的转变。
基础实训紧扣产业实际需求。在《设备管理与TPM活动》课程中,教师结合企业设备运行数据,指导学生制定针对性维护方案;《精益生产》课程通过真实案例传授DMAIC方法论,培养学生的流程优化思维。2022级学生王浩反馈:“课程不仅传授技术知识,更教会我们如何用专业能力解决‘双碳’相关的实际问题。”
创新竞赛成为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学校以“产业痛点”为竞赛导向,每年孵化20余个节能创新项目。2024年,学生团队研发的“大温跨冷热联供海水淡化系统”,成功解决数据中心散热与水资源循环利用难题,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目前已在相关企业试点应用。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50余项,其中80%的课题源自产业实际需求,彰显了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培养特色。
产业应用推动成果落地转化。学校将毕业设计与企业技术攻关相结合,引导大四学生深度参与产业项目。2023届毕业生孟凡伟主导的“变频压缩机装配线智能化改造”项目,帮助合作企业降低能耗15%。数据显示,该模式下70%的毕业设计直接对接产业需求,40%的成果被企业采纳应用,学生入职后适应期较传统培养模式缩短60%,技术创新意识显著提升。
保障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育人支撑
为确保产教融合模式长效运行,青岛大学建立“三融三创”保障体系(融合课程、平台、资源,创新机制、模式、生态),为人才培养提供稳定支撑。
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培养方案的时效性。学校联合行业专家每年更新培养内容,2023年新增 “碳中和与制造业转型”选修课,邀请行业研发专家与校内教授共同授课;在实习考核中纳入“双碳”指标,要求学生至少提出1项节能减排建议,倒逼学生关注产业绿色发展需求。
资源互通机制拓宽育人边界。学校围绕热泵技术、余热回收等绿色制造领域,与行业共建科研平台,并向本科生开放研究课题。近三年,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能源领域发表论文7篇,申请专利9项,其中2021级学生李佳琪参与的换热器清洁技术项目,已实际解决企业生产难题,实现了“教学-科研-产业”的联动。
人才评价与输送机制提升培养质量。学校实行“目标考核+动态管理”模式,对不符合培养要求的学生予以淘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与行业接轨的评价标准,优秀学生在行业企业招聘中展现出显著竞争力。目前,30%的毕业生获评行业“技术新星”,成为区域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人才储备。
实践成效:形成可推广的育人经验
青岛大学的产教融合模式已显现显著成效。近三年,相关专业学生考研升学率超过50%,14名学生进入“双一流”高校深造;就业率达99%,其中80%以上入职制造业龙头企业或科研院所,成为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在教育创新层面,该模式中的5门课程入选青岛大学优质本科课程,“三阶实训”“双导师制”等做法被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借鉴,为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有益参考。(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