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铺就黄金道,内江物流枢纽的破局密码

2025-08-14 16:53:4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25年8月7日,伴随着嘹亮的汽笛声,首列满载“内江造”柴油机、硫酸铵的54标箱国际货运列车从内江国际物流港铁路专用线驶出,经50小时铁路运输抵达钦州港后转海运,两周内直达越南胡志明市。这条总投资8.5亿元、全长2.398公里的铁路专用线,不仅填补了川南地区无大型现代铁路货场的空白,更以“公铁水空”立体物流网重构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流版图。

  从“地理末梢”到“开放前沿”。内江国际物流港铁路专用线的建设,是一场针对地理局限的精准突围。项目选址紧邻绵泸高铁内自泸段白马北站,接轨内昆铁路内江南站,形成“高铁+普铁”双轨支撑的独特优势。其2.398公里的专用线虽短,却以“毫米级精度”重塑区域物流格局,522.2亩土地上,1条到发线、2条装卸线与集装箱堆场、怕湿仓库构成闭环系统,设计初期年吞吐量178万吨,二期扩容后将达267万吨。这种“小而精”的布局暗含战略深意。项目团队通过BIM技术模拟货物动线,将装卸效率提升40%;采用双坡排水屋面与气密式卷帘门设计的仓库,实现“铁路集装箱直卸—汽车转运不落地”的无缝衔接。更关键的是,其与内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直线距离仅800米,与规划中的公路物流园形成“铁公水空”四维联动,使川南企业报关数据可通过“虚拟口岸”直传东盟十国,跨境物流时效提升40%。

  数字赋能下的物流新范式。铁路专用线的智慧化改造,正在重新定义内陆物流的效率标准。内江投控集团推行的“全流程智慧调度”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货物温度、湿度、震动数据,结合AI算法优化装卸顺序,将传统货场“人找货”模式转变为“货等人”的精准匹配。首班列车装载的硫酸铵集装箱,即通过该系统实现从入库到装车的全自动化操作,耗时较传统方式缩短65%。这种效率提升直接转化为经济优势。云南瑞和锦程实业公司的实测数据显示,通过铁路专用线运输至东南亚的货物,时间较公路运输减少3-5天,成本下降15%。对于依赖时效的生鲜产业而言,这种改变更具颠覆性,内江某农副产品企业测算,采用冷链专列运输后,其出口东盟的柠檬损耗率从18%降至3%,每吨利润增加2400元。

  从物流通道到经济生态。铁路专用线的投运,正在触发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在内江国际物流港周边5公里范围内,已聚集汽车配件、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这些企业看中的正是“家门口的国际赛道”。某柴油机生产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通过专用线运输,其产品从出厂到抵达胡志明市港口的总成本较海运降低28%,订单交付周期从45天压缩至25天,直接带动东南亚市场份额提升12个百分点。这种产业联动效应在数据中更为直观。2025年上半年,内江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8.29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通过中老、中缅班列运输的货物占比达63%。更值得关注的是,铁路专用线与保税物流中心的联动,催生出“境内关外”的加工贸易新模式,某电子企业将东南亚进口的原材料在保税区组装后,通过专用线直发欧洲,实现“一次申报、全球分拨”,综合税负降低19%。

  当首班列车载着内江的工业品驶向东南亚,它承载的不仅是货物的物理位移,更是一个内陆城市对开放命题的深刻解答。这条2.398公里的铁路专用线,用基建精度打破地理束缚,用数字技术重构效率标准,用产业联动激活经济生态,最终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与RCEP市场的交汇点上,搭建起一座连接内陆与全球的“钢铁桥梁”。(侯利彬)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