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激活区域发展

2025-08-15 23:29:12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据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最新数据,今年前7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累计运输货物87.2万标箱,同比增幅达75.3%,较去年提前130天突破80万标箱大关。这一“加速度”背后,是覆盖国内18省74市162个站点、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571个港口的物流网络持续升级,更是中国西部从“地理末梢”向“开放前沿”蝶变的生动注脚。

  技术创新破解物流瓶颈,打造智慧运输新范式。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高效运行,离不开全链条的技术突破。在广西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全球首创的“U”形工艺方案让远程自动化龙门吊实现万吨级货物无人化装卸,作业效率提升40%。通过铁海联运一体化信息平台,铁路、港口、海关数据实时互通,货物通关时间压缩至2小时以内,单箱物流成本降低200元。更具突破性的是,班列搭载的“数字孪生”系统可实时监测运输全流程,当重庆赛力斯汽车散件通过通道18天抵达印尼时,运输时间较传统江海联运缩短一半,物流成本下降30%。这些创新使通道货物品类从最初50种激增至1291种,形成“铁路+海运+公路”多式联运的智慧物流生态。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激活内陆开放新动能。班列运量的爆发式增长,本质是区域经济深度联动的结果。在重庆团结村站,搭载汽车零部件的班列日均开行15列,带动当地汽车产业对东盟出口增长107.9%;内蒙古首趟“包头—铁山港”纯碱化工品班列的开行,让这个“不沿边不靠海”的西部省份首次实现与全球贸易市场的无缝对接。更深远的是,通道与中欧班列形成“双循环”联动,欧洲汽车零部件经西部陆海新通道3天抵达重庆,组装成整车后再经该通道18天运抵东南亚,构建起跨洲际产业链。这种“物流带经贸、经贸聚产业”的模式,使西部省份对东盟进出口额近三年年均增长9%,钦州港周边集聚起特斯拉、博世等跨国企业的区域分拨中心。

  国际合作深化,书写“一带一路”新篇章。作为RCEP框架下的重要实践平台,西部陆海新通道正成为国际规则对接的试验田。中老泰“四国直达”班列实现监管规则互认,货物在口岸无需重复查验即可通行三国;海关“境内段运费扣减”政策单箱降本超千元,吸引RCEP成员国15%的货物通过该通道集散。在钦州港东站,每天有15列班列往返于中国与东盟之间,泰国榴莲、柬埔寨大米等农产品经冷链班列88小时直达重庆,运输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30%。这种“硬联通”与“软联通”的深度融合,使通道不仅是货物运输线,更成为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的纽带,截至7月底,RCEP成员国通过该通道的进出口额占比已达42%。

  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量的高速增长,是中国深化对外开放的生动缩影。它以智慧物流破解地理约束,以区域协同激活发展潜能,以国际合作拓展开放空间,让“钢铁驼队”真正成为连接中国西部与世界的“黄金走廊”。当一列列班列满载着汽车零部件、新能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穿梭于崇山峻岭间,它们不仅缩短了物理距离,更拉近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发展差距,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叙事中,书写着共商共建共享的时代篇章。(侯利彬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