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实践团赴莒南大店开展建筑视角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鲁网8月15日讯 近日,临沂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乡村建功,青春筑梦”社会实践团奔赴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紧扣服务乡村发展,聚焦深入挖掘当地特色建筑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索其与红色文化、传统技艺及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旨在为当地文旅产业升级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贡献青年智慧。
探访红色印记:建筑中凝固的革命历史
大店镇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实践团首站来到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原大店庄氏庄园“四余堂”和“居业堂”)。成员们手持测绘工具和记录本,重点考察了这座采用“九街十八巷”棋盘式布局的古建筑群。他们细致观察了宅第间既独立又相连的空间关系,记录下运用“磨砖对缝”工艺砌筑的青砖墙体。门楣、窗棂、柱础上精美的木雕、石雕纹样,以及由高大院墙、角楼式瞭望台和内部暗道构成的独特“居防一体”防御体系,都成为他们解读历史的实物依据。
“这些建筑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凝固的历史、无声的史诗。”馆内讲解员的介绍让成员们印象深刻。实践团成员王汝菲在笔记本上快速勾勒着瞭望楼的构造,她边画边说:“这种防御设计在战时非常实用,高墙和暗道体现了先辈们在艰苦条件下的生存和斗争智慧,本身就是极具吸引力的红色旅游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对话历史,坚定信念
实践团成员在大店镇走访调研时,还采访到了大店镇两位八路军后代。其中一位回忆起父辈的讲述:“那时候条件艰苦得很,但大家信念坚定,真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另一位后代则提到当地流传的歌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他说:“这就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最真实的写照。”这些鲜活的讲述让年轻的学子们深受触动。
实践团成员与两位八路军后代交流。王玉硕 供图
实践团随后与大店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李玉涛进行了座谈。李玉涛详细介绍了大店镇依托红色资源和文化遗产发展文旅产业的总体规划、当前进展以及遇到的挑战,如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结合前期调研和建筑规划专业知识,实践团成员卜春慧提出建议:“可以考虑将分散的红色旧址、周边特色村落以及非遗体验点,通过主题游线进行空间串联,同时研究如何对旧址建筑进行适度的活化利用,比如增加互动性展示,提升游客体验。”
匠心赋能振兴:黑陶技艺与建筑的融合探索
深入大店镇泥陶馆,实践团将目光投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店黑陶。他们重点调研了馆藏的黑陶建筑构件、装饰纹样及传统泥陶地砖,试图解码其中的地域文化密码。在馆长引导下,成员们分工协作:对代表性黑陶构件的尺寸、纹样进行精确测绘和三维扫描;架设摄像机,记录下老匠人演示的“拉坯”和“压光”关键技艺;同时访谈匠人,探讨黑陶材料的物理特性、传统工艺在现代建筑应用中的可能性及技术难点。
实践团成员在泥陶馆听馆长讲解并记录传统工艺。赵志诚 供图
基于扎实的一手资料,成员们在工坊旁展开热烈讨论。土木工程专业的赵志诚提出:“黑陶的质感和纹样很有特色,是否可以尝试将其元素提炼,创新性地应用于民宿的外立面装饰或庭院景观中?”建筑学专业的梁祖飞补充道:“比如设计一系列带有黑陶浮雕的文化标识牌,或者在民宿室内局部运用黑陶砖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间氛围,既能提升文化辨识度,也能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深入乡村一线:问计基层,共绘蓝图
带着在红色旧址和泥陶馆的收获与思考,实践团深入大店镇五龙山前村进行实地调研。成员们对村内代表性传统民居及新建农房进行测量,记录建筑尺寸、形态与构造特征;踏勘村落及周边环境,分析自然条件;并前往一处民宿施工现场开展测绘与讨论。
实践团成员在五龙山前村对传统民居进行测绘。赵志诚 供图
调研期间,实践团与五龙山前村党支部书记曹现金进行了深入座谈。曹现金书记介绍了村庄的历史、人口、产业现状、发展规划,以及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现场测绘和观察,实践团成员建议:“新建的民宿或公共设施,在体量、色彩和材质上应尽量与周边传统民居协调。对于有特色的老房子,建议先做好测绘建档,未来可考虑将其适度改造为小型村史馆或特色体验空间。”环境工程方向的成员则关注生态保护,建议开发中注意保护山体水体,采用分散式生态污水处理设施,并多用本地乡土植物进行绿化。
实践团成员在山东省政府旧址合照。王玉硕 供图
为期多日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圆满结束。队员们从建筑的独特视角出发,丈量莒南大店这片红色热土,解码建筑所承载的革命历史,探寻非遗黑陶赋能乡村的潜力,切身感受基层乡村振兴的脉搏。通过本次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建筑的价值,立志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姬笑童 梁祖飞 王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