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隧道贯通开启高原发展新篇章
8月8日,新建西宁至成都铁路若尔盖隧道实现顺利贯通。该隧道全长2176.92米,为单洞双线设计,平均海拔3493米,地质条件复杂,穿越3处构造破碎带,集高地应力、软岩变形、高寒缺氧等多重挑战于一体。自2023年6月开工以来,建设单位严格遵循“安全第一、质量为本”原则,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开展科研攻关,采用TSP地质超前预报、围岩变形自动化监测等先进技术,实施“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管理模式,历时26个月完成施工任务,为西宁至成都铁路全线贯通奠定了关键基础。
技术创新为高原铁路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若尔盖隧道的建成,是我国高原铁路施工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针对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这一世界级难题,建设团队联合科研院所开展专项研究,创新应用“管棚超前支护+分步开挖+即时衬砌”施工工法,有效控制围岩变形量在设计允许范围内。面对-23℃极端低温环境,通过建立洞内恒温作业系统、采用低温早强混凝土等技术措施,保障了施工质量与进度。项目实施过程中,累计形成12项技术创新成果,其中3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为我国高原地区铁路隧道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生态保护彰显绿色发展理念实践成效。若尔盖隧道建设始终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绿色施工理念贯穿全过程。设计阶段,通过优化线路走向,主动避让喀哈尔乔湿地核心区,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施工期间,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建成日处理能力5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实现施工废水达标排放;对弃渣场实施分层碾压、植被恢复等措施,同步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2万平方米。针对高原脆弱生态系统特点,专门制定野生动物保护预案,设置迁徙通道3处,监测数据显示,隧道周边鸟类、兽类活动未受明显影响,草甸植被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通道贯通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若尔盖隧道的贯通,对完善西部铁路网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宁至成都铁路作为连接青藏高原与西南腹地的重要干线,全线通车后将使两地铁路旅行时间缩短至5小时以内,成都至若尔盖草原旅行时间压缩至2.5小时,极大改善川甘青结合部交通条件。该线路串联起沿线10余个旅游景区和特色资源产区,将有效带动旅游、农牧业、物流等产业发展,为“三区三州”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连接通道,其建成将进一步畅通区域物资流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对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具有积极作用。
若尔盖隧道的顺利贯通,是铁路建设者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使命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我国在高原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实力与生态担当。作为西宁至成都铁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其建成将加速全线通车进程,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出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在新时代铁路建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侯利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