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欧班列突破3万列,古思路起点再谱新篇

2025-08-18 16:59:3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25年8月13日,X9043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启程,满载光伏组件、电子元件等货物,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跨越中亚、里海后抵达阿塞拜疆巴库。这是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的第3万列,标志着其开行总量跃居全国首位,占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的四分之一。自2013年首列开行以来,西安国际港站已形成覆盖127个国家和地区571个港口的物流网络,货物品类从初期的50余种扩展至1291种,成为内陆地区联通全球的核心枢纽。

  技术保障夯实运行根基,高效调度提升通道效能。中欧班列(西安)的持续领跑,离不开全链条技术创新与科学调度。西安国际港站采用自动化龙门吊作业系统,通过“U”形作业流程优化,实现集装箱装卸效率提升40%,单班作业量突破2000标箱。铁路部门联合海关、港口搭建“一单到底”信息平台,将报关、查验、放行等流程整合为“一站式”服务,货物通关时间压缩至2小时内,较传统模式缩短60%。针对跨里海运输等复杂线路,建立“班列时刻表”动态调整机制,结合沿线天气、口岸通行等情况提前预案,今年前7月跨里海班列准点率达98%,为稳定国际供应链提供了坚实支撑。

  枢纽联动激活区域动能,内陆开放格局持续拓展。3万列的开行量背后,是中西部地区借势班列加速融入全球市场的生动实践。西安国际港站与重庆、成都等城市建立“班列集结中心”,通过“零散货物集中发运”模式,降低中小企业参与门槛,今年上半年吸引中西部18省74市货物在此集散,其中甘肃的有色金属、宁夏的化工产品通过班列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89%、76%。依托班列带来的物流优势,西安国际港务区集聚起汽车零部件、智能终端等产业集群,已有30余家跨国企业在此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形成“通道带物流、物流带贸易、贸易带产业”的良性循环,推动陕西上半年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5.8%,增速居全国前列。

  国际协作深化互利共赢,丝路纽带作用日益凸显。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中欧班列(西安)不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与哈萨克斯坦铁路公司共建“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实现两国铁路数据互通、作业标准对接,班列在哈境内通行时间缩短12小时;联合阿塞拜疆、土耳其等国港口,开通“西安—巴库—伊斯坦布尔”铁海联运线路,将中国与南欧的运输距离缩短3000公里。在贸易便利化方面,推动与沿线12国实现“关铁通”合作,企业凭铁路运单即可完成多国通关手续,今年前7月通过该模式出口的光伏产品、新能源汽车配件等,为沿线国家绿色能源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彰显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与互利共赢。

  从首列开行到3万列跨越,中欧班列(西安)用12年时间书写了内陆城市的开放传奇。它不仅是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钢铁驼队”,更是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在推动国际物流畅通、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深化国际经贸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3万列的背后,是无数铁路人的坚守与付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步伐,更是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续写的合作篇章。(侯利彬)

责任编辑:李 震
新闻关键词:班列西安中欧国际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