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红岐育人,用沂蒙红点亮岐黄思政课堂

2025-08-18 17:37:2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七月沂蒙,青山叠翠,生机盎然。7月26日至29日,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岐实践团到临沂市沂水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望、闻、问、切”为主线,融合红色教育、岐黄文化、健康义诊与访企拓岗,将“大思政”与“大健康”有机结合,绘就红岐育人新画卷。

  望——以眼观史,映照初心

  在有“山纵的好后勤”“抗日堡垒村”之称的院东头镇西墙峪村,实践团成员参观红色记忆馆,聆听英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感受如今的西墙峪村坚持“党建引领、红色旅游、绿色发展”协同推进。

  在南黄家庄移民史展馆,实践团成员了解了沂蒙人民搬迁村庄47个、迁移人口5.4万建设跋山水库的艰苦历程。“站在跋山水库边,望着粼粼波光,仿佛穿越回那个艰辛又豪迈的时代,沂蒙人民重建家园的热情深深感染着我们。”团队成员表示。

红岐实践团指导老师在讲授“行走的思政课”。赵敏 供图

  闻——聆听乡音,传承薪火

  “中山助力,助力中山”,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对教育的守望。沂水西畔中山村,教育帮扶显担当。龙家圈街道中山村党支部书记安玉军用乡音讲述十年乡村蝶变,他说“要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村庄”,他的根在这里,他的事业就是为这里的人民服务。从自掏腰包装路灯,到建立儿童成长助力站,从脱贫攻坚的成果到乡村振兴的新篇,让实践团成员在乡村实景中“闻”见信仰的力量。

  实践团走进中山村儿童成长助力站,开设八段锦教学、红医故事会和课业辅导,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山东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刘惠民正是沂水人,实践团成员用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了刘惠民先生为毛主席治疗感冒以及治愈患乙脑小女孩的经典案例和感人事迹,带领小朋友情景模拟了大青龙汤的熬制,讲解了其中7味中药的药效,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活动结束后,一个小女孩把亲手绘制的山中医文创香囊塞给志愿者:“姐姐,长大我也要学中医!”

红岐实践团教孩子们练习八段锦。蒋羽 供图

  此次活动中,学院实践团与中山村共同揭牌,把“岐黄驿站百千万行动博硕实践团流动站”设在这里,推动中医药特色资源向乡村延伸,为服务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双方为“岐黄驿站”“岐黄驿站百千万行动博硕实践团流动站”揭牌。蒋羽 供图

  问——走村入户,送医到家

  实践团随队专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深入浅出地为村民们讲解脑卒中、冠心病等老年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帮助大家树立“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同时,针对儿童过敏性鼻炎、消化不良等问题,结合生活实例、食疗妙招等,提出日常护理建议,将健康关怀送到村民身边。义诊现场,耳穴压豆、推拿、血压测量等摊位前排起长龙,一问一答之间,汗水与笑语交织,小小的房间俨然成了“基层健康驿站”。

红岐实践团现场义诊。蒋羽 供图

  实践团成员还走进老党员家中,围坐一旁,仔细询问着老党员的身体健康情况,为老党员测量血压,宣传中医养生知识,送上慰问品。“两位老党员已90多岁高龄,还清楚记得自己的党龄,还坚持参加每周的党员议事活动。聆听着那些关于坚守与奉献的故事,看着泛黄的照片、磨旧的党徽,更加明白‘三下乡’的意义,这也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实践团成员谈到。

  切——把脉产业,链动就业

  实践团走进临沂华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沂水美年大健康体检管理有限公司、沂水县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向用人单位推介学校专业特色与毕业生优势,详细记录基层用人需求,共探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这一“切脉”,不仅为毕业生开拓更多就业机会,也为校地合作搭建新桥梁。

  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成员们在沂水大地用真诚服务村民,用真心贴近民心,用行动诠释了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将带着沂蒙精神的滋养,怀揣着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继续探索红色资源、岐黄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让“百千万”“三下乡”的故事常讲常新、越写越暖。(孙倩 甄红菊)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