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隧道贯通,奏响中国基建新时代
8月16日,我国首条穿越贺兰山的铁路隧道——包银高铁银巴支线贺兰山隧道实现全隧贯通。这座全长8792米的隧道不仅是一项工程壮举,更是中国基建技术、生态理念和民生情怀的集中体现。
贺兰山隧道被建设者形象地称为“在豆腐中打洞”,其地质条件之复杂堪称“地质博物馆”。隧道穿越6条富水断层带,单日最大涌水量高达4500立方米,相当于2.3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面对如此极端条件,中国建设者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技术创新能力。贺兰山隧道横跨生态脆弱的沙冬青自然保护区和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何在建设中守护这片珍贵生态成为另一大挑战。中国建设者用行动证明,大型基建与生态保护可以和谐共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设者在野生动物迁徙路径设置3处声光驱离装置,红外相机监测显示岩羊种群活动完全未受干扰。施工结束后,对施工便道“即拆即绿”,恢复植被183亩,种植耐旱灌木12万株,真正实现了“来时青山绿水,走时绿水青山”的承诺。
贺兰山隧道贯通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圆了阿拉善人民多年的“高铁梦”。这条隧道承载着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的战略意义。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在建银西高铁接轨后,将形成西北直通京津冀的6小时经济圈,服务“一带一路”中蒙俄走廊建设,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贺兰山隧道的贯通,标志着中国基建达到了新高度——不仅是技术高度,更是理念高度。它证明了中国有能力在极端地质条件下建设超级工程,同时守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它展现了中国基建不仅追求速度规模,更注重民生福祉和可持续发展。
从“基建狂魔”到“基建艺术家”,中国建设者正在改写世界工程史。贺兰山隧道的“三重强音”——技术突破、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将成为未来中国基建的标配,为世界提供更多可借鉴的“中国方案”。当列车呼啸穿越贺兰山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隧道,更是一个大国工匠精神与责任担当的生动写照。(罗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