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首通铁路隧道,让千年边塞变通途

2025-08-20 15:41:3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巍峨的贺兰山如同一条巨龙横亘于内蒙古与宁夏之间。这座北起乌海市、南至青铜峡,绵延220公里的山脉,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交锋前线,见证了无数金戈铁马的传奇。8月16日,随着最后一方岩层被钻机突破,全长8792米的贺兰山铁路隧道正式贯通,为这座千年边塞开启了新的时代篇章。

  在被称为“地质博物馆”的贺兰山腹地,建设者遭遇的7条大型断裂带,是对工程技术的极限考验。单日2万立方米的涌水量、频发的岩爆风险,倒逼出“机械开挖+C6钻机作业+动态监测”的创新组合。国外引进的超前钻探系统与自主研发的岩爆预警平台形成技术闭环,将灾害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最终实现Ⅰ级高风险隧道“零重大事故”的安全奇迹。这种精准“外科手术”式的施工哲学,彻底告别了传统基建“逢山开路”的粗放模式,彰显了中国工程从规模扩张到精度控制的质变。

  与明长城180米的超近距离,让工程建设成为一场文明对话。“微震控制爆破”技术使振动速度严格控制在0.8厘米/秒内,三维激光扫描确保地表沉降不超过1毫米。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对600年历史遗产的极致呵护,生动诠释了当代建设者对文明遗产的敬畏。当明长城墙体在施工期间纹丝未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奇迹,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温情与尊重。这种文物优先的施工理念,重构了工程建设与文化保护的关系范式。

  生态答卷更显东方智慧。3.5公里生态隔离带与6处动物迁徙通道的设置,使岩羊种群数量逆势增长25%;“生物膜+人工湿地”系统让施工废水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这些实践打破了“发展必牺牲环境”的惯性认知。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建设者不是生态的入侵者,而是守护者,用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工程进、生态兴”的双赢。阿拉善盟环保局局长重新定义绿色基建的评价,恰是对这种发展理念的最佳注脚。

  隧道通车后带来的变革将超出交通范畴。银川至阿拉善通行时间从3小时缩至30分钟,年增15亿元旅游收入的经济账背后,是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塑。作为京兰通道关键节点与中蒙俄经济走廊潜在枢纽,这条钢铁动脉将使贺兰山从地理屏障变为开放门户。其战略意义堪比詹天佑的京张铁路,只是当年的“争气路”如今已升级为“开放路”,见证着中国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从秦汉边塞的烽火台到当代的铁路隧道,贺兰山始终是观察中国文明演进的窗口。过去,这里演绎的是人与自然的对抗;如今,钢铁巨龙与千年长城和谐共生,施工噪音中岩羊安然迁徙,展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对话;不是割裂历史,而是延续文明。

  当第一列动车组穿越隧道,贺兰山见证的不仅是时空距离的缩短,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贺兰山铁路隧道的里程标上,刻着技术突破的高度、文化敬畏的深度、生态保护的力度,更刻着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温度。这或许正是贺兰山隧道留给世界的启示:真正伟大的工程,从来不只是钢铁与混凝土的堆砌,而是人类用智慧与良知书写的文明史诗。(米徉霖)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