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拉魂之声,传唱百年
在我国戏曲的百花园中,柳琴戏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着别样的芬芳。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交界地区的文化天空,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2006年,柳琴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珍贵性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这个名字生动地体现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其唱腔曲调优美,仿佛有着勾人魂魄的魔力,能让听众沉浸其中。关于柳琴戏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柳叶琴,这种乐器发音响亮宏大,音色高亢刚劲,与柳琴戏的风格相得益彰,故而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柳叶琴,又称金刚腿、土琵琶,原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其外形、构造、奏法与阮相似,是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器之一。早期的柳琴结构简单,音域较窄且不便于转调,多用于地方戏曲的伴奏及简单歌曲的弹奏。上世纪50年代末期,经过改造,柳琴琴弦和音柱的数量增加,更能适应演奏需要,不仅能承担伴奏任务,还成为可以独立演奏的乐器,为柳琴戏的音乐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柳琴戏的起源颇具神秘色彩,虽说法不一,但现普遍认为其在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形成,距今已有约200年历史。它最初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当地柳子戏的影响,逐渐演变发展而来。在清朝末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柳琴戏日趋流行,大量戏班社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伴奏手段也日益完善。据记载,当时山东滕县和峄县境内较为有影响力的柳琴戏班社有百余个,零散戏班更是广泛分布于各个村落,看柳琴戏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娱乐方式,积累下庞大的受众群体。随后,柳琴戏从乡村扩散至城市,在苏鲁豫皖四省接壤交界地区广泛流行,并逐步向更广范围传播。
柳琴戏的唱腔极为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的说法。其音乐唱腔由基本腔、色彩腔和民歌小调组成。基本腔是主体,不过在实际演出中,拉腔较为自由。即便同一种板式、唱词,不同演员能演绎出不同特色,甚至同一演员每次表演同一唱段时,唱腔也不尽相同,这使得基本腔大多不定型,赋予了柳琴戏特别的魅力。色彩腔是唱腔中的重要部分,不能独立存在,通常在基本腔的开头、结尾出现,或是插嵌其间。它旋律高亢,婉转俏丽,能调剂基本腔的节奏,增加唱腔的丰富性,或在基本腔前确定唱段的情绪基调。虽然色彩腔短小,一般仅一两句,多则四五句,却是柳琴戏风格独特的存在。此外,柳琴戏还吸收了流行区域内各地民歌小调,使其唱腔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而且,柳琴戏的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女腔委婉华美,俏丽悠扬,优美动听,演唱时常用小嗓子翻高八度,别具韵味;男腔粗犷奔放,深沉浑厚,质朴无华,常加入衬词拖后腔,尽显豪迈。
柳琴戏的语言朴实生动、通俗明快,极具生活气息。早期唱词多描写人物情境或故事,随着发展,唱词格式逐渐规范定型,大量俚言俗语被引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广受欢迎。其传统剧目异常丰富,山东省戏研室抄录的就有近两百种,江苏柳琴戏有大小剧目三百余种,多系从民间故事、章回小说改编而来。像《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断双钉》《小鳌山》《雁门关》《白罗衫》《喝面叶》《小书房》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剧目。这些剧目涵盖了爱情、家庭、历史等诸多题材,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在表演风格上,柳琴戏的演员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的特点,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角色行当也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分小头(闺门旦)、二头(青衣)、二脚梁子(青衣兼花旦)、老头(老旦)、老拐(彩旦)、大生(老生)、勾脚(丑)、毛腿子(花脸)、奸白脸(白面)等,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特点。
如今,柳琴戏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各地的柳琴剧团积极创新,一方面复排经典传统剧目,让古老的故事在新时代舞台上焕发光彩;另一方面,创作新的现代剧目,紧跟时代步伐,反映当下社会生活,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同时,通过开展戏曲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培养新一代的戏曲爱好者,让柳琴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薪火相传,在未来继续绽放光彩,为我国的戏曲文化增添绚丽的色彩。(陈晨)